對中醫治未病的再思考
中醫經典理論中之所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體現了中醫學一貫主張的預防為主、防病勝于治療的思想,我們應該正確領會中醫治未病的科學實質,堅持預防為主、掌握疾病傳變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適時采取正確的干預措施,防止疾病傳變,使中醫學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任何人為地使其復雜化和盲目熱炒都是毫無意義的。
尹常健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近年來,中醫界最熱的話題大概要數“治未病”了,有的以“中醫治未病”為專題召開學術會議,有的則籌劃設置中醫“治未病”專業,甚至還有的成立中醫“治未病”的專門科室,一時間,“治未病”似乎成了中醫的專利,他們的主要根據就是《內經》中所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有人認為中醫學的宗旨就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鑄錐,反對在已病的行列與西醫較勁,對中醫經典論述如此曲解,實大謬矣!也有人認為中醫治未病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后康復三個方面,提出未病不僅是指機體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顯而未成、成而未發、發而未傳、傳而未變、變而未果的全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思路清晰嚴密,引人入勝,可是,贊嘆之后,我們不禁又會感到,“未病”果真如此的話,恐怕難以掌控和實施。
其實,中醫經典理論中之所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體現了中醫學一貫主張的預防為主、防病勝于治療的思想。中醫學認為一個好的醫生應該通曉養生之道,攝生之理,能夠幫助人們建立起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以減少和杜絕疾病發生的機會,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精神內守等主張,這實際上是要人們遵守養生之道,而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這比疾病發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療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發生之后,是有一定的傳變和發展規律的,一個好的醫生還要熟悉和掌握這些規律,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的傳變和發展,促使其發生良性逆轉。如《金匱》所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如《內經》所言:“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這段話強調醫生要重視早期治療,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內臟傳變,一般病在體表,容易治愈;病邪傷及筋脈和六腑也還可治;若侵及五臟時,病勢就嚴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生動的例子,如扁鵲對齊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證明了疾病發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臟、由淺及深、由輕到重的傳變規律及治療難易和結果的不同,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中醫一貫主張的攝養為先、預防為主的理念,而這也就是中醫治未病的全部科學內涵。對于治未病而言,做到這些就足夠了。
筆者認為,中醫學的主要任務還是要治已病,誠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這里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所謂中醫治未病,主要指兩點,一是遵循中醫養生之道,二是對疾病進行及時、積極、正確的治療,及時是為早治,早治勝于晚治;積極是為主動,主動勝似被動;正確是指避免失誤,只有如此才會防止疾病的傳變與發展,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完成這兩點,中醫治未病的任務就算大致完成了。
此外,從預防醫學和防止疾病傳變和發展的角度講,治未病亦非中醫的專利,現代醫學疫苗接種的廣泛應用已使許多傳染病得到有效的預防與控制,現代醫學關于營養的合理攝取,各種科學的健身強體方法,心理學疏導等也都對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因為現代醫學對絕大部分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都已有明確的認識,所以目前很多疾病的早期積極治療很好地防止了疾病的傳變與惡化,如對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積極的抗乙肝病毒治療,就可以有效減輕肝臟炎癥程度,而這也就祛除了肝纖維化的始動因素,防止了肝纖維化發生,從而也就延緩或減少了肝硬化發生的機會,還可以使肝癌的發生率大大降低,而這些都已有確切的循證醫學的證據,所以能說西醫不治未病嗎?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領會中醫治未病的科學實質,堅持預防為主、掌握疾病傳變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適時采取正確的干預措施,防止疾病傳變,使中醫學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任何人為地使其復雜化和盲目熱炒都是毫無意義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