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相關學說可否替代五行學說第 2 頁
中醫作為應用科學,早期運用了五行學說來整理實踐經驗,將經驗上升為理論。但是醫學實踐與五行理論預設之間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差異。例如以臟為生命的功能主體,根據“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的定義,腹腔內正好有五個臟器,因此很自然地可與五行相配。而就在具體相配方式出現了爭議。
五臟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禮中已經出現。《呂氏春秋》記載古時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腎,在夏秋之間則配心。這一配法與現在中醫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據臟腑的解剖位置來確定的。現在中醫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配法在漢代才出現,它的相配邏輯似不明顯,實際上它是根據五行之“性”而來。《尚書》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中醫將五臟的功能與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對應,從而找到配合點,形成了新配法。
五行與五臟的配法不同,成為漢代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后一配法是中醫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否則臨床不能取效。醫學家為什么要放棄現成的、直觀的、以位置為依據的配法不用?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配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五臟的功能。這可以說是中醫對五行配屬法則的突破,或者說是靈活應用。
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表達各行之間利害關系的抽象模式。其在“五材”的角度中容易理解,如金克木,木生火等,但類推于其他配屬時,就有必要具體定義生和克的內涵。如東漢王充曾質疑說:“水勝火,鼠何不逐馬?”“一人之身,胸懷五藏,自相賊也?”(《論衡·物勢篇》)實際上,對五行相生相克在人體上的應用,必須理解為體現各行的協同作用。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就是這樣的。例如相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生血,血生脾……腎生骨髓,髓生肝……”所以五臟相生不是心臟生出脾臟,而是指五臟之間的氣血精髓等的濡養關系;相克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主要是指病理狀態下,各臟之間相助以恢復常態的作用。正如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圣心源》所說:“其相生相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所以,五臟相生相克主要是從五臟精氣和功能的角度,闡明彼此之間相互長養又相互制約的道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