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靠自己
與《中醫藥人才培養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作者商榷 唐勇
4月29日《中國中醫藥報》有篇文章——《中醫藥人才培養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略讀此文,作者大刀闊斧的豪邁激情令人仰止,然而深入思考,其中一些文字卻有些晦澀。在此,對作者的一些觀點談談筆者的看法。
原文一,“中醫藥要想走國際化道路,與世界頂級的醫藥界人士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此言差矣。早幾年就有人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國際化的道路,決不能指望借別人的腿走。洋人從來都不是慈善家,如一韓國人把傳統中藥牛黃清心丸進行劑型改造,向我國提交了牛黃清心膠囊的專利申請;又如,日本一家公司就加味逍遙散、當歸芍藥湯、芍藥甘草湯、桂枝茯苓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在美國申請專利獲授權。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國這些中成藥出口到美國,很可能會以侵犯知識產權的名義被扣押或征收高額專利費……依賴外人的合作幾乎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中醫藥要想走國際化的道路,必須依靠中國人、中醫人自身的努力,中醫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必不可少的是自力更生的信心和決心!必須牢牢把握知識產權這一最本質、最核心的財富,否則只能看人臉色,拾人牙慧!
原文二,“精通中醫和西醫的人才”、“只有對中醫和西醫都很精通,才能夠架起一座橋梁,真正與世界進行交流和合作”。
客觀地講,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其中任何一門一科要達到精通,即使以畢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做到。
原文三,“對中藥走向國際有著重大意義”。
首先說說中藥在國際市場中尷尬的現狀: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國際中藥市場(不含我國大陸)中,我國僅占很少的份額,而日本和韓國則占了相當大的部分……這樣的現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而挨打的原因并不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和“世界”交流,“世界”也不是不了解中藥的好處,恰恰是因為他們知道中藥的好,才利用他們在經濟、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故意地利用國際貿易標準,不擇手段地打壓中國中藥的結果。
退一步講,即使中藥走向國際了,也不等于中醫走向國際。只有中醫在國際上的地位確立了,中藥才成為“中藥”,否則只能成為西方藥物研究實驗室里的植株或日本漢方及韓國韓醫的“日本藥材”及“韓國藥材”。
中醫何時走向國際市場取決于我們何時駕馭國際市場!發展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保護好中醫中藥才是當務之急。
原文四,“國內的中醫藥水平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醫藥學生留學就是天大的笑話!
因為中醫是屬于中國的,中國的中醫水平當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們的祖先給我們奠定了好的基礎,讓我們站在高起點上,我們有什么理由甘敗下風?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把傳統繼承好,保護好,卻絞盡腦汁去學習人家的東西,很難說最后不落下個邯鄲學步的毛病。
當然,留學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可以知道別人在干什么。中醫藥學生留學,如果是學習西醫技術,回來用于中醫藥研究,當然無可厚非,至少是一種嘗試。如果是出去學習中醫,或者回來用西醫的思維發展中醫,那么,這樣的留學不留也罷,因為這無助于中醫的發展!
原文五:“弗里德穆拉德教授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向國內拋出橄欖枝,我們是否有能力接呢?”、“面對像弗里德穆拉德這樣的國界人士,盛情邀請時,我們卻沒有能與之對話的人,那才是中醫藥的最大悲哀”。
首先,弗里德穆拉德確實是“偉哥”之父,也確實獲得了諾貝爾獎,其貢獻令人矚目。然而,對于“陽痿”一證,中醫的治療方法和治療藥物都早于“偉哥”上千年,而且相對于“偉哥”諸多副作用,中藥幾乎沒有。因此,此人來到中國,可謂小巫見大巫,作為一名藥物研究人員,并無多少值得宣揚的地方,尊其為大師,豈不妄自菲?!
當“國際大師”們拋橄欖枝或者“盛情邀請”的時候,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因為我們這里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更不能把“國際大師”們的“善意”理解成對中醫的知遇之恩,我們完全有理由自信,不需要在他人的示意下行事;我們也完全有理由驕傲,甚至傲慢——如同許多“國際大師”對待我們的那樣,當然,身為禮儀之邦的我們可以選擇謙和。
中醫的存在與發展都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包括歷經千年的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文化,也有賴于千百年來中醫們不斷努力實踐,總結,發展,創新。中醫的發展必須走中醫自己的道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