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病當先明臟腑
趙軍旗 劉繼東 劉長杰 河北省玉田縣中醫院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勛臣。1768年生于直隸省(今河北省)玉田縣,歷游灤洲(今河北唐山地區)、奉天(今沈陽)等地。后至北京行醫,開設知一堂藥鋪,著有《醫林改錯》兩卷,記其臟腑解剖所見和活血化瘀的治療經驗,是古代中醫由陰陽思辨向實證解剖進展的里程碑。
重視實踐不斷總結創新
王清任認為只有通過實踐,總經經驗,才可能有真知灼見,用藥才會有效,否則寧愿缺疑,留給后人補充。他曾說,“古人立方之本,效果不效,原有兩途,其方效者,必是親治其疾,屢驗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議論,方人人揣度”,并且強調“醫家立言著書,……必須親治其疾,屢驗方法,萬無一失,方可傳于后人。若一疾不明,留與后人再補,斷不可徒取虛名,恃才立論,病未經見,揣度立方”。他對本人著作《醫林改錯》的態度就是這樣,其在自序首先點明:“余著《醫林改錯》一書,非治病全書,乃論臟腑之書也。其中當尚有不實不盡之處,后人倘遇機會,親見臟腑,精查增補,抑有幸矣”。正是這樣的態度才致一部言僅三萬余字的《醫林改錯》言簡意賅,余意未盡。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刊行以來,再版40有余,其書風靡至今,足見其價值之重要,對后世中醫界影響之深,究其原因,就是王氏遵循了古往今來一個科學工作者最基本的思想和實踐規律,即傳承、發現、突破、創新。
診病當先明臟腑
王氏很強調醫生了解人體臟腑解剖的重要性,提出“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了解臟腑是認識疾病的根本,是診治疾病的前提,若不明臟腑,則病本即失,縱有繡虎雕龍之筆,裁云補月之能,醫道也是不全面的。他為弄清臟腑真實結構,親身到義冢、刑場實地觀察尸體內臟,前后歷十二年,寫成《醫林改錯》一書,作出了心不能“生靈機,貯記性”,否定了思維記憶由心所主的說法;觀察到肺分左右兩葉,肺管即氣管、支氣管和細支氣管逐級分枝,改正了前人關于肺有六葉、二十孔的認識。他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主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腸系膜動脈、腎動脈等的主要位置及其分布。為“臟腑一事,訪驗四十二年,方得準確,繪成全圖”。由于歷史限制及他所觀察的大多是已經破壞的尸體,難免存在著某些錯誤,但他致力于解剖,其對臟腑的描述,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治病要訣在于明白氣血
辨明疾病在氣還是在血是王清任學術成就的核心所在。王氏認為:“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所以他強調:“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強調“審氣血之榮枯,辨經絡之通滯”,還特別強調“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癥,記數條示人以規矩,并非全書”。也就是說,王氏論氣血,是以瘀血癥和氣虛血瘀作為重點的,不是泛治氣血諸病。由此可以看出,他對氣血理論的運用是基于中醫理論的,并沒有超脫中醫理論體系的本源。
活血化瘀補氣活血為法
王氏臨床用藥的最大宗旨是活血化瘀,補氣活血。認為氣血之在人身,是各有分工的,“氣管行氣,氣行則動;血管盛血,靜而不動”,但“氣管與血管相連,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同時“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他認為氣虛者,也能導致血瘀,因此“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正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創制了補陽還五湯,開創了用益氣活血法治療中風類疾病的新途徑,通過100多年臨床的再驗證,確實有屢用屢效之功。他重用黃芪補氣,以氣為血之帥的經驗,不僅發展了中醫的傳統理論,而且得到了現代研究的認可,成為他氣虛學說的核心內容。他還對全身不同部位的瘀血病進行分部治療,創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等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行之有效,對后世影響巨大。
王清任是具有獨創精神的革新家,其勇于向無知處求知,向怪處、難處創新,對氣虛血瘀列為專門,這些至今都值得我們學習。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