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實質研究應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經絡是人體機能活動聯絡、調節和反應體系,但它的實質是什么,這一問題一直困擾國內外醫學界,也是我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學術問題。
溯本求源,讀解內涵
對經絡實質的探討,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沒有停止過。1956年經絡實質的研究被列入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繼后“七五”、“八五”及“九五”國家科技攻關對經絡實質的研究均有資助,國內學者對經絡現象的存在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并對經絡的實質作了各種詮釋,提出了許多假說。但是想要明確經絡的實質,必須先理解其內涵,即“溯本求源,讀解內涵”。
經絡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衍生理論,始終貫穿著中醫學的整個體系之中。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經脈的最基本內容有二:⑴經脈是有形的:即血管(動、靜脈,包括其中的血液——營血),具有“目可視之”, “切可得之”,“刺可出血”等特點。《靈樞·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絡脈浮于體表,常為目可視之的部分,而經脈之所以不得常見,是因深伏于分肉之間的緣故。說明不論絡脈或者經脈都是可視的物質。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靈樞·經脈》中闡述酒后血管舒張的狀況:“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說明飲酒后,首先是(衛氣旺盛)毛細血管的絡脈擴張,而后經脈之氣(營氣)隨之旺盛。《素問·厥論》:“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這是說當飲酒時,由于小血管(絡脈)擴張,而大血管(經脈) 血容量就會相應減少。這是古人將血管認定為經脈。⑵經脈是無形的:即衛氣。《靈樞·營衛生會》:“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衛氣》云:“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素問·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脈也。”并將營血的循行“和調灑陳”,衛氣的循行“慓疾滑利”加以描述,其中就含有衛氣循行速度較營氣急迫的意義。而且形成了經脈理論中的兩個路徑有別的營、衛循環體系。《靈樞·營氣》記載甚詳,如營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繼則手陽明大腸經……最后入于足厥陰肝經,周而復始再注入手太陰肺經,其特點是陰陽交錯,不分晝夜周流不息。又如《靈樞·衛氣行》所載:“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鑒此,榮、營為血,行于脈中易于理解。然而衛氣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行于脈外的呢?這才是應當引起研究者必須關注的問題,應該作為揭示經脈的切入點。
經絡實質研究的假說
近50年來國內外對經脈的研究不斷深入,采用了多方法、多方位的高科技手段進行研究。首先應用現代醫學開展尋找經絡實體結構的研究,通過解剖學、組織學等方法,結果未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實體結構系統而陷入困境。此后這一領域加強了分子、細胞生物學以及其他生物學科的交叉滲透,運用了多學科技術手段尋找顯示經絡的途徑。開展了循經的生物電學研究、循經的放射性核素示蹤軌跡的研究、聲發射探測技術等。國內學者對經絡現象的存在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并對經絡的實質作了各種詮釋,提出了許多假說。如神經說、神經體液說、生物電場說、控制論說等18種假說,近年又提出“第三平衡系統論”、“經絡二重反射說”、“電磁傳導通路說”等。
經絡實質研究應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對于經絡的研究,任何過于追求實體結構和脫離中醫理論的研究方法,一味盲從地照搬古文獻來按圖索驥,以及始終都運用西醫的觀點、方法來研究,其結果將會使人失望。故本人認為現代經絡研究同所有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一樣,必須以中醫觀點為指導,以中醫針灸臨床實踐和經驗事實為基礎,盡可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從文獻、臨床和實驗研究三條基本途徑來進行,以更全面地揭示經絡的實質。
1.文獻研究:重點應放在經絡的發生、形成、起源和發展的考證以及有關經絡理論的記載、評述和應用方面的校、釋、評、注和挖掘整理與開發利用,尤其注重對臨床有指導意義的文獻和古人認識上有分歧的部分,這樣較利于積累證據和事實,并有助于發現問題,尋找突破口。
2.臨床研究:應以臨床事實為基礎加強對經絡診斷技術和方法的研究,驗證各種經絡測量診斷法的陽性率、可靠性、技術規范與診斷標準,用現代客觀測量數據為事實依據,用現代技術為中醫服務。
3.實驗研究:用數理統計方法保證設計的嚴密,用先進設備技術保證研究條件和測證的客觀精確,研究經絡現象與其病理變化、臨床療效之間的規律性和影響因素,進一步研究經穴臟腑相關規律,揭示氣血通道的內涵和本質,從而進一步探究經絡實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