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辨證思想探析
范 磊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徐大椿(1963~1772年),又名大業,字靈胎,晚年自號洄溪老人。徐氏不僅精通醫學,也諳熟詩曲、音律,是清代著名的醫學理論家、評論家,也是醫術高超、經驗豐富的臨床家。徐氏一生著述頗豐,其中《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成書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選錄《神農本草經》藥物百種,詳加剖析。該書最大特點是分析藥物功效從形、色、質、氣、味入手,并善能抓住藥之基本作用,結合人體臟腑經絡探本溯源,以說明主治多種證候的機理。且處處以落實臨床為要,本文試從《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探析徐氏之辨證思想。
1.于藥性專長論中體現組方法度
藥性專長論 徐靈胎在藥物學方面的貢獻在于,深入地闡述了藥有專能說,使人們在研究藥物作用時,既重視實踐作用,又重視藥物的結構及所含物質的差異,以及藥物之間的配伍法度、協調作用。他研究《神農本草經》,更是注重藥物的專能,認為藥之治病,有可解者與不可解者兩端,其不可解者為藥性之專長,如單方驗方治病,取藥專則力厚,“至如鱉甲之消痞塊,使君子之殺蛔蟲,赤小豆之消膚腫……此乃藥性之專長,即所謂單方秘方也。”(《醫學源流論·藥性專長論》);其可解者為“常用藥之中,亦各有專長之功”,即藥物有多種功效且各有專長之功。
熟諳藥性組方配伍 對于方藥的配伍應用,徐氏提出了獨到見解,提倡主方主藥,重視臟腑經絡辨治,主張“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古方以一藥治一證,合數證而成病,即合數藥而成方。其中亦有以一藥治幾證者,有合幾藥而治一證者。以有同此一證,因不同,用藥亦異,變化無窮。”(《醫學源流論·知病必先知癥論》)如其釋防風曰:“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于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防風治周身之風,乃風藥之統領也”。能使讀者從中領悟凡外感中風、風痹等病證,病機切合者,可配伍防風。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歸納藥性專能說中,充分體現了徐氏的臨床主方主藥的組方法度。
2.于藥物性同用異論中體現辨證精度
肯定藥有專能,提出性同用異、性異用同之說,為深入研究藥物作用機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徐氏藥物性同用異亦是有其兩層涵義的:其一,藥之功用不止一端,此方取此長,彼方取彼長;其二,藥性相同的藥物而功效迥異,即用藥并不專取寒熱溫涼補瀉之性。如禹余糧一藥,《神農本草經》云“味甘寒。主咳逆,寒熱”,《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釋“主寒熱”曰:“除脾胃氣虛,及有濕滯之寒熱”其后附論發揮又注:“凡一病各有所因,治病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所謂求其本也。如同一寒熱也,有外感之寒熱,有內傷之寒熱,有雜病之寒熱,若禹余糧之所治,乃脾胃濕滯之寒熱也。”后世醫家不可見寒熱一癥,便投禹余糧,而應當識別病名、辨明病因、審清病機之后方言論治。徐氏臨證用藥如用兵,審證求因、審因求治,其辨證之細致、精切,較他人更為深化。
綜上所述,徐氏以溯源正流、推重經旨為其學術指導思想,《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是歷代《神農本草經》注疏中,偏重闡發古本草藥性機理與用藥規律的臨床指導著作。辨證精度和組方法度是臨床療效的保證,徐氏治病善于審證求因,辨奇癥痼疾,皆獲效驗,與其精研經典密不可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