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證的辨析及研究意義
□ 俞 潔 福建中醫學院
潛證的含義應有三:一是體內已有病但體表反應不明顯之證,如某些癌癥的早期、隱匿性糖尿病;二是潛伏于體內還未暴露于外之證,屬“上工治未病”中的“未病”的階段;三是疾病演變中證型與證型、疾病與疾病轉化的潛在態勢,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肝病患者的“脾證”。
潛證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證”
辨證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對疾病所處一定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等作出病理概括。這樣的一個病理概括就是證。辨證的基礎是疾病單個的癥狀和體征。若疾病尚在初起階段,單個的癥狀及體征還沒有表現出來,這就給辨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而就出現了臨床上所講的“無癥可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納為潛證。
從疾病的自然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發病前期:又可稱為潛證階段,此階段病因剛作用于機體或機體的某一功能剛開始出現異常,疾病的本質特性尚未顯露,尚無癥狀、體征表現,或僅有一些孤立的、次要的癥狀,或某些微觀指標異常,此可概括為亞健康狀態。發病期:當病因突破機體屏障或機體的某一功能的異常已經導致生理功能紊亂時,即出現各種癥狀。此時就由原來少數相關癥狀的非典型表現發展到相關癥狀數量增加、證候診斷明確的典型證。后期:機體恢復正常則為痊愈,病因繼續作用機體或機體的的功能紊亂進一步惡化,證也隨之產生相應演變,出現死亡或傷殘。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潛證也是病理概括,仍屬于證的范疇,但又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證。由上述可以看出,傳統意義上的證多是疾病的發病期和后期的病理概括,而潛證則多針對發病前期的病理概括。辨析潛證就是綜合分析疾病潛伏期各種細微變化,辨析其本質特征,另外也是辨析證的潛在變化趨勢,判斷其演變的過程及預后。
潛證的辨析有賴于四診客觀化和微觀化
現在中西醫都同樣面臨著如何認識潛證的問題,相比較而言,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由于歷史的原因,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疾病定位、定量、定性方面有所欠缺。使疾病從潛證態的無癥可辨轉變成為有癥可辨,就要借助于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從微觀上進行觀察,要求四診信息的客觀化。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水平,而應該在沒有見到肝病典型癥狀、體征之前就能診斷、治療肝病。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疾病處在潛證時的病理變化。
潛證的辨析除了依賴于四診的客觀化和微觀化,還有賴于辨證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如果出現了運用目前的現代檢測方法都難以測知的病理變化,這就有待于我們運用更好的辨證體系去識別這個證!坝兄T內必形諸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將一些還不足以構成一個證的癥狀或體征概括為某一潛證。目前常用的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方法常是針對“有形之證”,并不適用于潛證。朱文鋒教授所創立的證素辨證體系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運用這一體系辨證時發現,當一位患者(或健康體檢者)的某一證素積分達到一定分值卻又在診斷的閾值以下時,實際上可以認為其機體內已存在著某種病理變化,這種病理變化尚未構成證,但已屬于潛證。
如果將四診的客觀化和微觀化、證素辨證體系、評定量表法三者相結合,我們可以構建出現代的中醫體檢系統,用現代的檢測手段和中醫的辨證體系去發現體檢者的潛證,及早干預和防治,更好地為人民提供醫療服務。
探研潛證的意義
對潛證的探研有助于提高診斷的預見性,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秲冉洝分性缫烟岢觥拔凑咔笾,縱觀潛證所包含之病癥,大都是隱而不顯之疾,此時病者既無明顯自覺癥狀,亦無明顯的陽性體征,這時如運用潛證的辨析方法就能及時發現潛證,進行診斷。同時,潛證的存在并不是永恒的,當病情演變發展或機體抵抗力下降之際,潛證即可向“顯證”轉化。在潛證階段截斷病情的發展,能夠將疾病對機體的傷害減到最低,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目前對潛證展開的研究并不多,文獻中也較少記載,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深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