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與養生思想
□ 張明雪 林巾孝 劉 寧
預防屬《內經》“治未病”范疇。從預防觀點出發,通過研究人類健康與疾病發生、發展和傳變規律,探索消除對人體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預防疾病發生發展和傳變。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內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養生學體系,以“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為指導,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及地理環境的變化,主動地調養飲食與情志,全面地調攝形與神,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和發展。
中醫養生學與中醫預防學有著許多共同的理論基礎,許多養生的方法也是中醫預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被稱為“三級分層預防法”,此法將預防思想及養生思想貫穿于疾病的整個階段。
未病先防,順應四時氣候變化
未病先防是指人體在沒有發生疾病的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采取的養生保健措施。其目的在于固護正氣,增強體質,避開各種病邪侵害。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同時又是導致多種外感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順應自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性,取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機體臟腑器官組織的統一,提高生存質量。故《千金方》指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既病防變,調節陰陽平衡
既病防變是指疾病已發生后,通過采取措施以防病情傳變及促進康復的方法。疾病發生后,要及早診治,防止表病傳里,輕病轉重。此正所謂“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初期病在皮毛,漸次入肌肉、筋脈、骨髓。傷寒有六經辨證,從太陽傳變至厥陰;溫病則有衛氣營血辨證,由衛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于其邪勢鴟張,內犯臟腑或經絡。或遭遇創傷,均可致機體傷殘,《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的傳變在預防學上的重要意義。當病邪初犯,機體正氣尚盛,此時治療,不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內經》養生思想就十分重視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發生與否的關系,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臟腑陰陽氣血協調,人體才會健康。正氣不足,正不勝邪,則導致疾病的產生。而氣血逆亂、陰陽偏頗及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等皆為主要的病理環節。因此,強身健體、固守正氣,調節陰陽平衡即是防止傳變的主要途徑。
病后防復,調理情志、脾胃
“防復”,就是防止疾病的再次發作。是指疾病經治療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氣尚未復原,處于初愈的康復階段,此時應謹防疾病反復。對此,中醫預防學提出了祛邪務盡、防勞復、防食復、防房復等有益措施。《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此期調養情志、調理脾胃就顯得尤其重要。
1.調理情志 “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為七情,一般情況,七情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則會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為致病因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讓消極的心理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心理因素。
2.調理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全靠脾胃的供給,人的生命活動依賴水谷精氣的不斷充養,而不合理的飲食,能傷害脾胃之氣,影響水谷的運化和吸收,從而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引起疾病。《內經》很注重飲食的調節,強調飲食定量,不可過饑過飽,《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要求飲食定時,不可貪味多餐,食物冷熱要適宜。做到“謹和五味”,不可偏食。《臟氣法時論》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李東垣在《靈蘭秘典論》中說:“善治斯病者,惟在調和脾胃……則慧然如無病矣。胃中元氣得舒伸也。”可見脾胃調和,正氣充旺則體質強健,抗邪抗病能力強。
綜上所述,養生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預防疾病也可以達到養生的某些目的,中醫學防病保健的主導思想,亦即《黃帝內經》養生學思想的精髓所在,二者相輔相成。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