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式轉化帶動中醫學術創新
□ 曹東義 河北省中醫藥研究院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顧自安先生認為:“所謂模式,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當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著名的建筑工程設計大師)給出的經典定義是:每個模式都描述了一個在我們的環境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然后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再重復相同的搜索與認知工作!
據此,中醫學就是要按照“方法論”的規定,去解決疾病與健康互相轉化的問題。疾病與健康的問題是“環境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中醫就是用他們對于人體的認識,“然后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辨證論治。
正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再重復相同的搜索與認知工作”,中醫的繼承性才顯得那么重要,才使得中醫的師傅帶徒弟的工作是如此地不容忽視。
因“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前人的認識與經驗,也應與時俱進,故“模式”也應有所變化,繼承也應該創新。
模式的形成與轉化
“共同體內部特定行為模式的形成前提,是由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行為提供的!痹谥袊鴤鹘y文化的影響下,中醫學不可避免地采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中醫學的理論、方法之所以被中國人接受,是因為“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行為提供的”,而且這個群體非常龐大,今天接受中醫理念的群體,已經超越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醫學模式,他們看待人體的方式方法與中醫不同,它是通過細致解剖、力圖用微觀說明一切的醫學模式,那就是西醫。西醫與中醫不同的醫學模式,在20世紀前后進行了猛烈的碰撞。當然,這個碰撞發生在中醫還沒有走遠的時候,中醫在鄰國日本遭遇了行政當局的扼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是難于被消滅的,日本消滅中醫的“行為模式”是錯誤的。因此,今天中醫又在日本復興了,只不過他們把中醫改稱“東洋醫學”。
中醫千年之前傳到了日本,今天被改為“東洋醫學”,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走了樣”,“模式”有所轉化,已經不是四診合參的中醫了。傳到西方的針灸也在發生模式轉化,因為他們看不見經絡,就用神經解釋“經”與“穴”。
鄧鐵濤教授主張的“回歸中醫”,不僅國內適用,國外更需要正本清源,認祖歸宗。對于中醫來說,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模式,不僅是對外溝通的必要,也是中醫內部建立信心、提高療效、不斷發展的需要。
中醫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
顧自安先生說:“模式有不同的領域,當一個領域逐漸成熟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很多模式!痹谥嗅t內部,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在每一個領域,當認識“逐漸成熟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模式”。不同的模式之間,可以交流,可以爭鳴,也可以有所取舍。這個取舍的過程,往往就是學術進步的過程。
春秋醫學家醫和在論述中醫的病因學說時說“天有六氣”,這六氣叫做陰陽風雨晦明,與《素問》、《靈樞》對于六氣的認識不同。當然,過則為災的“淫生六疾”,與后世論述也不相同。醫和主張“陰淫寒疾,陽淫熱疾”,而《素問·熱論》卻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體傷寒之后,可以得熱病,而不是熱病由熱引起,寒病由寒引起。這就是學術認識上的深化,當然,認識“模式”轉化之后,就會引起“治療模式”的轉變。
模式轉化采取的是不完全否定,是根據實際認識發展的需要,有所保留和繼承。因此,醫和對于“風淫未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的論述被繼承下來了。
《難經》提出來“傷寒有五”,不再說傷寒只是病因,而是作為病名加以改革,完成了外感熱病診治模式的轉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提出來“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張仲景繼承《八十一難》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模式轉化思想,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傷寒雜病論》,使《難經》提出的廣義傷寒學說,完成了向臨床的過渡。這些都是認識逐漸深化的結果,也是中醫外感熱病診療模式不斷轉化的具體體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