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要發展 創新技術是關鍵
□ 閆 群 湖北省羅田萬密齋醫院
本人是一名中醫臨床工作者,想通過多年臨床實踐中感悟到的點滴告訴大家,中醫沒有很好發展是因為沒有與快速發展的技術結合,所以思想與創新技術的高度統一才是中醫發展的關鍵。
中醫藥學是中華兒女數千年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的結晶。古代醫家把疾病轉歸規律用當時哲學思想進行總結,藥物是求得人體陰陽、五行的平衡和諧關系,中醫學富有整體觀和和諧醫學思想,用實踐驗證療效可靠的藥物治療疾病,這就是中醫藥的核心與基礎,所以幾千年長盛不衰。
近百年現代科學技術快速進步,西醫學以還原論思想為依據,利用很多現代先進設備作支持,將每種疾病的表達方式都從表面上能說清楚。而判斷中醫的陰陽不能像看溫度計一樣看出零上幾度,零下幾度;五行平衡關系,也無儀器支持說明;經絡不能像看解剖血管、神經那樣清楚明白,只能靠有經驗的醫生來確診中醫病證的性質,盡管常說中醫治病“治根”,但在現實中難以用現代技術說明,暫時用西醫醫學的指標來評判中醫的療效。中醫幾千年所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呼吁,不能用畫西洋畫的標準來評價國畫水平,用芭蕾舞的標準評價京劇。目前科學水平看不見中醫的內核,我深信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是可以驗證中醫的方法更科學的。況且中醫畢竟簡便廉驗,在很多疑難雜病上屢建奇功,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中醫藥療效舉世矚目,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為什么中醫很難像西醫那樣,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呢?我總結這樣一句話,“外行想了解中醫進不去,內行想提升中醫出不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中醫不像西醫那么直白,什么病用什么藥物治療一目了然,中醫很難一目了然,即便是學中醫的,接受現代醫學理論后,在沒有實踐中醫的理論方法時對中醫都缺乏信心,更何況是外行呢。一位資深中醫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證明了中醫魅力所在,想再創新提升中醫水平,用現代技術解開中醫理論的時候,又不懂物理技術、信息技術,無法拿中醫理論與現代技術結合,中醫藥就是處于這種進不去與出不來的境況中百余年,所以沒有很好發展。
面對這種境況,我所在的羅田萬密齋醫院于1999年引進了日本產量子共振檢測儀,配合中醫治療技術現代化的研究。該檢測儀測定的對象是生物體及物質的電子和基子群運動所發生的微弱磁場的能量(信息)動態變化,那么所有的生物體及物質均帶有極其微弱的磁場信息,也就是說人體疾病、藥物、經絡、陰陽也均是如此,將它們的群信息進行檢測收集與信息特征交換的總結,將中醫理論與該設備進行結合深入研究,能檢測藥物歸經趨向和疾病的受阻經絡、陰陽屬性及其屬性的陰或陽的具體物質,以及對疾病有效性藥物的篩選與剔除。這一模式的建立,就為疑難病的診療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如臨床觀察免疫代謝性疾病、精神領域疾病、血液疾病、過敏性疾病,因為它能按中醫理論為疾病直接篩選出恰當藥物,即所謂西醫學的靶向用藥。
中國科技大學朱清時院士用辛棄疾的一句詞形容中醫的境況是“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用現代醫學的多種方法研究中醫想提高它,總是會相去甚遠,只要回頭用中醫的理論與現代技術結合,就顯示出了中醫藥的風采,到那時中醫將不再是燈火,而是維護人類健康而大放光芒的熊熊之火。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