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范疇的形成及意義
□ 任秀玲 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院
古今,是標志歷史發展方向或趨勢的一對范疇,也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對基本范疇,雖然內容不多卻深刻地影響著中醫理論的發展方向,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黃帝內經》的“古今”觀念,深受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觀影響。當時儒家、道家都持復古的歷史觀,法家宣傳進步的歷史觀。孔子提出“克已復禮”的口號,主張“吾從周”,要求退回到西周盛世。孟子也采取“是古非今”的態度,認為古代人道德品質高尚,近代人道德越來越墜落。這一觀點與《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等篇觀點一致。老子則主張不只是要退回到西周,還要退到原始時代的“小國寡民”社會。商鞅主張變法,提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古),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荀況總結了先秦思想,在古今問題上具有歷史進化觀點。“法后王”(即效法于當今天下之君王),體現了荀子“厚今薄古”的現實精神,但又不是完全割裂古與今的關系,提出“古今一度”,在古與今的取舍上,明確地說:“故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即善于談論古代的人,一定要有當今的事情做驗證,善于談論自然界事的人,必定要有人類社會的事作驗證。凡是論證,重要的在于有分析、綜合和有驗證。荀子認為古代的思想、理論、制度等,只要對當今的事能發揮有益的指導作用,前提是經過分析、綜合與驗證,就可以被“當今”取法、效法。這一觀點深刻地影響了《黃帝內經》的“古今”觀念。
古今對照 發現變化
古今范疇在《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移精變氣論”和“湯液醪醴論”中,主要是“今”以“古”為參照系,進行比較,針對比較出的差異,進而揭示病理、醫理。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通過古今之人生活方式的差異影響人體壽命長短的比較,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原則。在古今生活方式、養生方法的比較中,流露出“厚古薄今”的思想,贊同老子的“小國寡民”式的生活,所以《上古天真論》用了幾乎與《老子·八十章》的“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樂其俗”相同的語言贊美古人的生活,說:“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再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記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通過“古今”治療疾病方法不同的比較,分析得出:由于人類生存的物質條件的改變,生活方式不同了,疾病就發生了變化。因而,治療疾病的方法也就需要改變。
綜上所述,《上古天真論》、《移精變氣論》、《湯液醪醴論》受“古今”范疇影響,進而形成“古今對照法”。通過對“古”與“今”人類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精神追求方面變化的比較,發現了疾病譜的變化,以及病因、病機、治療方法也不同。值得重視的是分析出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古今對照法”的貢獻。
法古驗今 古今承繼
《黃帝內經》的“古今”范疇,還受荀子“古今”觀念影響,改正了“古今”范疇中的“是古非今”思想,提倡古今相承,即“古”與“今”之間有著割不斷的繼承關系,“古”的東西可以為“今”所效法,但需要有“驗”。驗,即驗證、效驗。形成了《黃帝內經》“古今”范疇中的“法古驗今”方法。
法古驗今,《素問·八正神明論》有詳盡的解釋:“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于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觀其立有驗也。”所謂“法古”即取法于古代遺留下來的《針經》,“驗今”就是取《針經》中的理論、方法、經驗施用于當時的醫療活動,觀察其有效的繼承下來,但必須滿足《針經》要求的基本條件,通曉日月運行,氣象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得時而調。《黃帝內經》的“法古”是法《針經》,“驗今”是在了解古法的基礎上,滿足有“驗”的條件,才可能獲“驗”。“法古驗今”方法成為《黃帝內經》之后,歷代醫家醫療實踐的指南。
古今發展 繼承創新
《黃帝內經》的“古今”范疇,是春秋戰國時期,因社會變革引發的哲學界“古今”爭辯,影響了當時的醫家,成為醫學理論的一個新視角、新領域、新網結,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范疇。人類生存條件改善,物質生活豐富,生活方式改變,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導致疾病譜發生變化,使疾病的病因病機復雜了,治療疾病的方法、藥物失效了,其中精神因素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這是由“古今”范疇形成的“古今對照”法為中醫理論注入的古今發展觀念。“古今”范疇受荀子思想影響,內涵有所擴大,不但認為古今是發展的,古今不同,而且“古”可為“今”用,形成“法古驗今”方法,在這一思想方法指導下,使古代醫學有效的治療經驗得以傳承。
歷史的腳步邁入21世紀,“古今”范疇,在今天中醫藥亟待發展的歷史時期,內涵又有發展——繼承創新。正如《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所說:“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努力證實、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中藥產業技術水平,通過知識創新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系和醫療保健模式。”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