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59條解析
□ 劉 鵬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傷寒論》第159條云:“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若只知赤石脂禹余糧湯為溫澀固脫之劑,而對利不止之成因、服理中而利益甚、利在下焦的內涵、復不止當利小便等問題不加深究,則不能展現《傷寒論》之辨證論治體系。
由《傷寒論》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可知第159條之“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應是傷寒治療不當,誤用瀉下之湯藥,當處以桂枝人參湯,一者溫中散寒止利,二者解表,此條之主癥應是下利不止而非心下痞硬,醫者卻誤把心下痞硬作為主癥,認為是痞證,而據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處以瀉心湯,則藥證不符,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是理解的難點,大多數醫家都把“利益甚”的原因歸于其后的“理中者,理中焦”,前文已敘第159條所述病證之初為傷寒誤服瀉下之湯藥,而至下利不止,當依據第163條處以桂枝人參湯,桂枝人參湯方用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而且是先煮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四味,后納桂枝,實際便是取理中湯以溫中散寒,納四兩桂枝,重在溫中兼以解表,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講,既然中焦虛寒一直是第159條下利證的基本病機,那么所處方藥當以理中加減,“醫以理中與之”并沒有錯,與“利益甚”也沒有直接的因果順承關系,前輩醫家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多死于句下,把《傷寒論》神話,而牽強解釋以自圓其說。如程應旄釋曰:“下脫上結,理中反成堵截上下二焦,無由交通,所以利益甚。”王子接釋曰:“仲景治下焦利,重用固澀者,是殆以陽明不闔,太陰獨開,下焦關閘盡撤耳。若以理中與之,從甲己化土,復用開法,非理也。”筆者認為“醫以理中與之”與“利益甚”并無因果關系,或者說,導致“利益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病勢加重,理中雖切合病情但藥輕病重,無法抵擋病勢的進一步加劇,故在外在表現上依然是“利益甚”,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說處以理中是藥證不符,加重了病情。臨床上我們用藥常有“效不更方”和“不效守方”的說法。“效不更方”容易理解,“不效守方”卻是一種胸有成竹的執著,如果對病機對疾病的整個發展過程沒有明確的把握,應診之初便處以幾副試藥,一見無效,便更換其它方劑,如此怎能“不效守方”?
既然病情持續加重,處以理中之輩只能是杯水車薪,那應該如何施治?第159條原文的回答是“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柯琴在其《傷寒來蘇集》“瀉心湯證中”中曾云:“服湯藥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復以他藥下之,而利不止,則病在大腸矣。理中非不善,但遲一著耳。”初服瀉下之湯藥導致下利不止,病位初在胃,后繼續以藥攻下,利甚不止,病位在大腸,可見“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的內涵便是隨著病情的加重,下焦的病變逐漸凸現,單純應用理中,雖切合病機,但是相對于病情病位的變化只能是“遲一著”,因此,此時的治療原則應該是在理中的基礎上再處以固大腸之脫的藥物。誠如柯琴所言:“夫甘姜參術,可以補中宮大氣之虛,而不足以固大腸膏脂之脫,故利在下焦者,概不得以理中之理收矣……凡下焦虛脫者,以二物(赤石脂、禹余糧)為本,參湯調服最效。”理中雖能溫補脾胃之陽氣,但是卻無“收”的功用,因此須在溫補脾胃的基礎上,再加上固澀大腸的藥物,如赤石脂、禹余糧,這亦是“凡下焦虛脫者,以二物為本,參湯調服最效”的內涵。清代醫家沈明宗在其《傷寒六經辨證治法》中曾講:“蓋理中湯,但理中焦脾胃之氣,此連下焦與大腸之氣不固,水谷直趨腸間,所以其利益甚。”亦是表明了理中湯僅是調理中焦脾胃之氣,而病情逐步發展后又涉及下焦與大腸(“連”表明了病位是中焦與下焦),所以治療時應該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再加用赤石脂、禹余糧之輩,現在有的學者講屢用下藥之后病位已經由中焦虛寒轉為下焦滑脫,已無中焦之病變,應用理中湯只會加重病情導致利益甚,只處以赤石脂禹余糧湯即可,這只是對第159條的白話直譯,是不恰當的。《傷寒論》第306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桃花湯煎服法是一半入煎,一半為末沖服便是取其收澀固腸之用,由此亦可見仲景標本兼顧之法。同樣道理,“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并不是說疾病進一步發展后,一概拋卻前法單純應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之法,而是指在其前所處方的基礎上少少佐用利小便之劑。
綜上所述,第159條展現的是仲景治療傷寒誤下而致利的動態診療過程,其中亦有下利證與痞證的鑒別,病證之初當以桂枝人參湯加減治療,惜醫者誤以為痞證而行瀉心湯,又處以瀉下之劑,無效,病者遂就仲景診治,仲景先處以理中湯,但相對病情之發展可謂晚矣,遂思病已兼見下焦失固,故在理中的基礎上又佐以赤石脂、禹余糧加減治療。這才是合乎臨床實際的闡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