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導讀
□ 蘇 禮 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丁甘仁醫案》,系據近代江南名醫丁甘仁先生臨證醫案整理編撰而成,書成于公元1927年。《丁甘仁醫案》載述完備,內容豐富,文字簡明,經驗獨到,充分反映了丁甘仁先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超群的學術水平,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外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有較大的影響。
《丁甘仁醫案》全書共八卷,收載作者臨床醫案中具有典型性驗案400余首,方案600余則。其卷一至卷六為內科雜病醫案,卷七為婦科雜病及胎前產后醫案,卷八為外科醫案及膏方。全書涉及病證60種膏方3首。書后附有《喉痧癥治概要》,是作者治療喉痧癥的經驗心得。
主要學術特點及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1.諳熟經典,善治傷寒 丁氏諳熟中醫經典著作,早年曾潛心研讀舒馳遠《傷寒集注》,對傷寒一類疾病的認識和研究頗有心得,原衛生部顧問秦伯未先生曾經說:“……丁氏甘仁,師于黃帝、岐伯、越人、元化之書,既多心得,而又致力于仲景古訓。嘗謂醫有二大法門,一為傷寒六經之病,一為金匱之雜病,皆學理之精要,治療之準則。”《丁甘仁醫案》共收丁氏治療傷寒諸案凡17首,從中可以領略丁甘仁先生治療傷寒的心法。如治療封左“戴陽重癥”一案,病者身熱不揚,微有惡寒,咳嗽氣逆,十四晝夜不能平臥,咽痛淡紅不腫,兩顴赤色,前醫始而疏解,繼則滋養,均未見效。丁氏擬小青龍合二加龍骨湯,繼以溫解寒邪,收攝浮陽。二劑后,果然氣喘漸平,去麻黃又服二劑,顴紅得退,戴陽已罷,后改杏、貝、甘、桔、茯神、桑皮、薏仁、冬瓜子、北秫米等平淡之輩五六劑而痊。
2.巧取溫病,勇克急癥 丁甘仁繼承了葉天士、薛生白等有清一代溫病大家的學說,對溫熱病等急性病有相當的研究。丁氏認為人之稟賦各異,病之寒熱虛實各別,傷寒可以化熱,有亡陰之變;溫病可以轉寒,有亡陽之危。皆隨體質偏頗,六經氣化而異。可謂將溫病急癥病理變化的實質,揭示得淋漓盡致。丁甘仁治療溫熱病與急癥的醫案,更是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如治張左發熱十二天,有汗不解,頭痛如劈,神識時明時昧,夢語如譫,口干欲飲,舌紅苔黃,脈弦滑而數。丁氏診為風溫伏邪,蘊襲肺胃,引動厥陽升騰,用清疏風溫,清化痰熱之法,使厥陽得熄,神明得通,病遂轉危為安。丁氏對小兒溫病的診治亦頗有經驗,所載兒科醫案中,十之八九均為兒科急危重癥病案。如濕溫門治趙童一案,患兒濕溫已延月余,以致病久正氣已虛,太少之邪未罷,蘊濕留戀膜原,樞機不和,已見正不敵邪,致生變遷之象。丁氏洞察病機,擬清溫并施之法,更以理脾和胃之劑鼓舞脾胃之氣,前后二診,即使邪氣外達而愈。
3.出奇制勝,擅用反治 丁氏善于運用反治法治療兇險重癥。反治法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雖曰順從假象,實則針對本質,要在辨明寒熱、通塞的真假。《丁甘仁醫案》中運用反治法治療各種疾病的醫案有47首,幾占全部丁案的12%。如治祁左冬溫證,身熱17天,咳嗽痰紅,渴飲便滯,汗多神糊,昏譫鄭聲。丁氏以真寒假熱論治,與服參附龍骨湯二劑,即汗斂神清。是為熱因熱用。又如患者姜女,腹中結塊,停經四月,諸醫或云胎孕而與保胎,或云積塊而以攻下。然丁氏細察舌脈,以為肝脾兩虛,寒凝瘀滯,方用附子理中湯溫散陰霾,佐黃芪、桃仁等益氣化瘀,連服10余劑,結塊消散而月事復常,是為塞因塞用。丁氏運用反治之法,靈活機動,從容不迫,每收出奇制勝之效。
如何學習和應用《丁甘仁醫案》
1.全面閱讀,重點研習 清末民初,江南孟河是名醫輩出的地方。丁甘仁先生系出孟河,耳目所及,皆賢哲高論,加之其能上推經典,下探病原,潛心體悟,認真實踐,故能應手取效,成為一代名醫。《丁甘仁醫案》蘊含著丁氏對各科疾病獨到感悟,亟應全面學習,認真閱讀。丁氏學識廣博,對肝病、血證、喘嗽、泄痢等癥尤其是溫熱喉痧一類疾病的診治經驗頗豐,應當重點予以研習,切實予以掌握。
2.深入理解,把握規律 《丁甘仁醫案》醫理精深,文采熠熠,醫理文采并茂,需要反復研讀,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辨證論治的規律。咳嗽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丁甘仁醫案》收載丁氏治療咳嗽的醫案25則,其病因涉及外感、內傷、六淫、七情、胎孕、產后等等。丁氏治嗽醫案,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外感咳嗽,注重疏散外邪;內傷咳嗽,強調臟腑辨證;探求病因,力辨食痰濕火;治療咳嗽,重在溯源求本。有人將丁氏治療泄痢的經驗歸納為治痢十法,將丁氏治療肝病的經驗歸納為治肝十法,諸如此類的學習和歸納,對于理解和掌握丁甘仁先生的證治心法,無疑大有裨益。
認真閱讀按語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丁甘仁醫案》中的按語大多為丁氏自按,也有個別為其孫丁濟萬所按。《丁甘仁醫案》中的按語很有特色,如董左風溫案的按語為:“風溫冬溫,用參附龍牡等,是治其變證。非常法也。蓋人之稟賦各異,病之寒熱虛實不一,傷寒可以化熱,溫病亦能化寒……若猶拘溫邪化熱,不投溫劑,仍用寒涼清解……必當不起矣。”凡此種種,皆宜潛心體味。
3.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要真正掌握丁氏學術經驗的精髓,就必須結合具體的臨床案例,舉一反三,發揚光大。吐血、便血、溲血、衄血等出血性疾病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丁氏對治療血證,有獨特的經驗。從《丁甘仁醫案》卷四、卷七有關案例中可以看出,丁氏治療吐血,每以火證立法組方,常用羚羊片、犀角尖、丹皮、玄參、茜草根、白茅根、黛蛤散、側柏葉之屬降火、清火、制火、寧火,火清熱泄,則吐血自寧。治療便血,擅用剛柔溫清并施之法,常以仲景黃土湯加減,用炮姜易附子,以白芍易地黃,并加茯神、遠志寧心安神,陳皮行氣悅脾,既不失仲景原意,又增強了黃土湯的效用。他如用清宣肺氣法療溲血,用養血清營法止衄血等經驗,證之臨床,均有良好的效驗。
丁甘仁(1864~1924年),名澤周,江蘇武進孟河人。丁氏早年學醫于鄉里,先后受業于當地名醫圩塘馬仲清、從兄丁松溪(孟河醫派代表醫家費伯雄弟子)以及孟河醫派另一代表醫家馬培之先生,兼收諸家之長。初行醫于蘇州、無錫之間,與吳醫葉桂、薛雪溫病派弟子門人多相往來,在掌握溫熱病法門“輕靈”方面頗有收獲。后聯合夏應堂、謝利恒等醫界同道,在上海等地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女子中醫專門學校等,致力于培養中醫人才。門生弟子,幾遍全國。民國期間以及以后的許多中醫大家,諸如朱治安、許半農、程門雪、章次公、宋大仁、秦伯未、黃文東等,均出其門。丁氏還創辦有廣益中醫院,對中醫行醫模式的革新,起到了相當的促進作用。曾被推選為上海中醫學會會長,是民國時期“孟河醫派”的重要人物。1924年(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先生親頒“博施濟眾”匾額,給予嘉勉。丁氏尊經博古,學驗俱豐,著有《藥性輯要》、《脈學輯要》、《喉痧癥治概要》、《思補山房醫案》等。
- 相關文章
-
《醫方集解》導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