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醫學并存背景下中醫之發展
中醫視點:兩種醫學并存背景下中醫之發展 樊新榮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學基本理論體系結構和其他科學理論一樣,不是極限真理,其認識成果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自身的不足。因此,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之后,仍需接受實踐的檢驗,只有不斷實踐,不斷修正、補充和完善,才能實現自身發展。
●基于近百年中醫發展之規律,參考西醫之發展,設想醫學體系結構無論中醫、西醫都以分為基礎醫學、應用醫學、工具醫學、醫學工程技術四部分為妥;結構主要是抓學科基本概念、命題陳述及其相關性研究,重在抓知識點、邏輯結構。
●西醫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而發展,而中醫相對而言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拿來”和“研究”方面較為落后。中醫在宏觀辨證角度之優勢是西醫值得學習之處,但中醫在“微觀”指標納入方面必須學習西醫之長。二者要相互滲透,相互借鑒。
●中醫人應切實增強發展的意識和責任,自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外既不落后于世界健康醫學之趨勢,內又不失中醫學固有之血脈,博采古今,推進我國衛生事業繼承創新,更好地彰顯“中國式”特色優勢。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推進醫改,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兩會專訪中明確回應:“中國式辦法”離不開中醫藥。思路決定出路,在兩種醫學走近、融合的背景下,我們現代中醫人為更好地發揮“中國式辦法”的作用,該如何發展中醫呢?
中醫學要從其底蘊——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魂“和”中去思考其發展。這里,不能不看到中醫學發展存在的困難、問題,不能把黨和國家對傳統中醫學的扶持理解為中醫學已有突破性發展。我們要充分把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語言與傳統中醫學“和”起來,執著無悔,促其發展。根于“和”之事物,應是開放的、運動的、兼容的、發展的,而不是封閉的、靜止的、排外的、保守的。中醫理論之基礎《黃帝內經》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所言“陰陽和,故能有子”及《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所言“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正是“和”“動”的生動體現。當然,兩千多年的傳統理論,要想在短時間內從整體上使其得到突破性發展十分困難,也不現實,但對于我們后學者,應堅定信念,執著無悔,充分運用“和”之精魂,全面規劃,統籌發展,一方面繼承整理,在實踐中進行經典引申;另一方面兼容新知,使之不斷發展提高,以達與時俱進,提高療效,造福人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