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發展有“四靠”第 4 頁
陰陽協調,動靜互涵的恒動觀
天地萬物原于一氣,人之生死由乎氣。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形氣轉化運動的機體。運動貫穿于生命過程的始終。中醫學非常重視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健康與疾病,指導防病治病,延年益壽。這是中國文化傳統動靜平衡觀的體現。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
中醫學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與其治療于有病之后,不如攝養于未病之先。這種預防為主的醫學思想,是中國文化傳統中防微杜漸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
總之,中國文化傳統是中醫學術的源頭與底蘊。
源泉:臨床實踐
近百年來,在中國的社會動蕩和演變中,足以見證中醫藥學術的生命力。毋庸置疑,醫療實踐推動了中醫藥學的發展,而中醫藥學又為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近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對中醫診療方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無數的醫家從臨床實踐出發,總結臨床經驗,深悟經典之奧理,兼容新知,使中醫藥學在醫療實踐中充分發揮了其自身的優勢,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經驗總結與醫療實踐密切相關
近百年來,傳染病流行猖獗,因此,有許多醫家致力于傳染病的治療和研究,使中醫藥在治療傳染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例如對鼠疫,有余伯陶著述的《鼠疫抉微》,郁聞堯的《鼠疫良方匯編》;對霍亂有惲鐵樵的《霍亂新論》、徐相任的《徐氏霍亂論》等,這些論著在近代醫學發展過程中有較大影響;1956年,北京流行“乙腦”,死亡率極高,以蒲輔周老中醫為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小組,深入疫區,在醫療實踐中進行經驗總結,提出8法、66方。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