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研究倫理審查當重臨床基礎第 2 頁
用歷史的眼光看,強調中醫與中藥的區別、在中醫藥研究引入西醫、西藥研究的模式、方法,與中醫藥學的發展有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中醫藥學進步的結果。
以中醫學與中藥學的分化為例。中醫、中藥兩個學科發端于一種共同的活動——中醫臨床實踐。醫和藥本是一家,醫離不開藥,藥也離不開醫。醫生既要為患者診治疾病、強身健體,又必須找到、制備有效的藥物。對藥物的深刻認識和靈活應用,成就了一代一代的中醫大師。理法方藥的有機統一反映了中醫與中藥內在的邏輯關系。被尊為“藥王”的孫思邈、名留千古的《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都是載譽史冊的中醫臨床大家!笆朔础、“十九畏”等反映中藥配伍規律的認識,都來源于中醫先輩的臨床實踐。
近代以后,伴隨著中醫學和相關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受西醫西藥發展的影響,出現了中醫與中藥的分工、中醫學與中藥學的學科分化、中醫學和中藥學兩個龐大的專業體系。中醫中藥學科發展的深化、兩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使人們對中醫中藥的認識出現了局限性和片面性。中醫學在發展中創造了自己的基礎學科群和臨床學科群,中藥學也有了自己的學科分類系統和龐大的藥物制造體系。與這種發展相對應,中醫學與中藥學之間甚至出現了壁壘和鴻溝,中藥學研究離開了中醫臨床,中醫學基礎研究甚至也出現了偏離臨床的傾向;中醫師每天在使用中藥,卻不越雷池一步,不關心深入的中藥研究。在本質上說,這是中醫藥學發展的代價;從學科、專業發展的規律看,這種代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學科分化發展的必然表現。但是,對中醫藥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必須給予足夠的認識,必須糾正這種片面性。
中藥研究依賴于中醫臨床,是中藥研究的規律和基本樣態。中醫臨床實踐不但為中藥研究提供問題,而且提示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路徑。這是中藥研究與西藥研究的顯著不同。西藥研究的基本模式是,從海量的化合物中一步步地篩選,尋找、確定結構穩定、治療人體疾病作用明確的物質。中藥則不然。中藥研究的基本來源有二,一是古人總結的經典方劑,二是今人的經驗方劑。古人的經典方與今人的經驗方雖有不同,但共同之處很明確,都來源于臨床實踐。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將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的方劑提升為成藥,是中藥研究的基本規律和巨大優勢。這說明,目前中藥研究中存在的與中醫臨床脫節的傾向,背離了中藥研究的規律和優勢。
可喜的是,當代中醫藥研究正在克服著中醫、中藥分離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在朝著中醫中藥整合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進步。中醫藥研究的整合趨勢,在本質上是一種復歸,是中醫藥研究依賴臨床實踐特質在當代的彰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