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魂在《黃帝內經》中第 8 頁
《黃帝內經》與文史書是主客關系
有學者推薦梁啟超列舉的五類137種和“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25種文史類書目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號召中醫去攻讀,認為熟讀了這些書,“就能真正準確、全面地理解中醫。”用意固然不錯,俗云“秀才學醫,甕中捉鱉”,其他文化書讀多了,肯定對學習中醫有用。學中醫要多讀文史書,也是筆者一貫的主張。但關鍵要看學習的方法,方法不對,就會出現“書讀得越多越蠢”的情況。試看對經史類文獻飽擁如梁啟超先生,既不信中醫,又竭力排斥陰陽五行;在近現代的文化名人中,類似梁啟超先生那樣的飽學之士而反對中醫、亂批陰陽五行者觸目皆是。
清代乾嘉以來研究國學的學者,大多偏重于對文獻的文字考據。文獻雖然是傳播知識的主要載體,但“文不盡言,言不盡意”,前人強調做學問要有悟性,要從無字處下功夫,學經典尤其如此。再說歷代文獻散佚嚴重,先秦文獻能流傳下來的已是“百不及一”,原文獻就只有出土文物了,研究古代學術思想僅據現存文獻考證自然局限性很大。近代疑古派們在古史考證上的一大弊端就在于以古書論古書,不能跳出書本內學問的圈子,故考據雖精,結論多錯。他們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腰斬一半,什么都從春秋戰國開始講了。
對于像太極河圖洛書這樣的上古思想的研究,更要超越以文獻證文獻的窠臼。猶如莊子講的“赤水遺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就是說,用“知”、“離朱”和“吃詬”等一般尋找知識的方法不行時,需要考慮用“象罔”的方法去“索珠”。
讀文史書時要擺正與中醫經典的位置,分清主客關系,避免出奴入主。對中醫來說,《黃帝內經》是主,文史書是“他山之石”,不要輕易用某些文史書的觀點去亂解《黃帝內經》。有時《黃帝內經》的講法與其他文史書不一樣,本來《黃帝內經》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有些文史書錯了,可以通過《黃帝內經》去糾正其他書的錯誤,例如對“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理解,《淮南子》的地理說就有問題。現在中醫教科書反而引《淮南子》的錯誤講法來注釋《黃帝內經》,“以訛校正”就不可取了。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醫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而我們有些同志似乎缺乏對《黃帝內經》的自信,只是一心想到四書五經中去尋找打開中醫學的鑰匙,這就反客為主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