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廣:六大戰略復興中醫藥(下)第 6 頁
現代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用了數百萬年時間來接觸、了解、辨別和應對各種自然環境和自然物質,從而具備了對自然環境和自然物質“天然正確”的反應功能。消化酶的高度催化功能和專一性就是重要表現之一。而人為制造環境往往不利于人體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人為制造物質非但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更不能被自然環境降解轉化,極易產生難以治愈的人體和環境危害。因此,糾正前一時期對中藥資源過度開發和不當擴大使用范圍的錯誤行為,真正按照中藥的天然物屬性和生長規律,嚴格采集和種養方法,合理控制藥材生產規模和使用方向,把中藥資源作為戰略資源來管理,對于修復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中藥產業的生態戰略價值至關重要。
精神文明也是生態文明構成要素,“大醫精誠”是構建新時期人際生態和諧的突破口之一
必須強調指出:僅從物質層面理解生態文明的含義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是不夠的。“生態”并不局限于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且涵蓋了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所以生態的和諧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和諧,而且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思想意識、精神境界層面的和諧。因此,生態文明必定是自然生態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兼具疊加的文明形態。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離開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質文明,更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態文明。單純用金錢和生活資料的豐歉程度來評價物質文明的程度,必然導致“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
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黨綱國策,就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包括醫藥衛生工作之中,而其中尤應重視的是當代醫藥領域內精神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醫藥歷來強調對行醫用藥者的精神境界和職業操守的要求,從《黃帝內經》的“天復地載,萬物備悉,莫貴于人”,到唐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兇吉,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再到明代李時珍的“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中醫藥“醫乃仁術”的核心醫德觀一以貫之,是醫藥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導向。前一時期醫患關系緊張局面的產生,既有醫療領域過度市場化的外部影響,也有從業人員對自身精神文明、醫德醫風要求不嚴的內在因素。配合醫改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在合理制定和實現醫藥從業人員應有待遇同時,大力加強繼承和弘揚中醫藥良好醫德醫風的工作,必將對醫患關系改進產生有益影響,不僅為醫藥領域生態文明建設,而且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人際關系領域的推進發揮極具示范意義的作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