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應適當后現代化第 5 頁
中醫在這一點上先天地顯著不同于現代西醫,即中醫包含價值體系。中醫對“上工治國,中工治人,下工治病”的劃分提示著傳統中醫的價值是包含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遵天道合人道的理想等普世價值的。而且中醫的人道關懷還體現在中醫所提倡的養生或養病不僅僅是醫療保健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滲入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這是人類生活的最基礎的部分,而這些日常細節也正是最體現對人來說至關重要的生活價值、文化意義和社會綱常之處,而且無時無刻不忘天人合一的大智大愛。這已超越了現代主義簡單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后現代的人與宇宙的主客融合、生態共存,這或許才是哲學和科學的終極目標。這亦是中醫后現代化的根本。
《道德經》說,“大道周行”,“大曰遠,遠曰逝,逝曰返”,“返者道之動”。筆者樂觀預見未來的醫學在這一點上必然是與中醫一致的。
中醫后現代化也要把握分寸
人的認知是有限而又不斷發展的,通過反思獲得新的思想。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完整說明世界,指導人類的行為。后現代主義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對現代主義的理性進行的理性反思,反對過分的對客觀的強調,立場明確地拔高非理性的地位,尊重主體和價值,但同時也具有流于主觀唯心主義的風險。所以中醫后現代化也要把握分寸,揚長避短,避免極端主義。后現代化是對現代化的補充和超越,用以避免中醫現代化中顯而易見的錯誤。這個適度的后現代化并無意否認客觀實在而完全顛覆現有的知識體系以及道德體系,更不能成為任意扭曲事實或失德的借口,其目的是友善而熱誠地指出不要迷信現代主義,為中醫發展拓開另一些可能性。
以上冗述良多,筆者希望能對中醫后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揭示一二,拋磚引玉。后現代主義在西方已經影響了半個多世紀,也幾乎同步地引入中國,但一直未形成氣候。中醫之所以被爭論良久、幾度廢存,與后現代主義思想在中醫學界和中國民眾中的薄弱不無關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