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學派流派
●因各派的學說與觀點,都有其實踐依據,又每每在爭論中互補,因而爭論的結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誰對誰錯,而是使理論愈辨愈深,愈爭愈明,達到雙贏。這也與西醫學常以后起學說淘汰其前的學說大異。
●中醫藥學派流派與其他的科學文化派別比較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門戶尊嚴及派別之間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別之興往往有哲學背景。五是派別思潮的改變,主要是治療觀點的改變。
●當代中醫藥學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論、技術、特色的深層次的科學價值,二是要適應社會需求以其眾多重大的創新服務于社會,這就要求當代中醫藥學以其創新和突破向現代化的范式轉換。培植中醫藥研究學派,可以發展中醫藥科學研究,推動科學進步和理論演進,以科技進步的積累和飛躍,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范式轉換。
學派流派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文化現象。在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學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構建體系的基干,并一直對理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學派流派,使中醫藥理論體系呈現出百川多流、群峰岺脈的壯麗奇觀。
學派流派是中醫理論體系構架的基干
學派是同一學科中由于學說、觀點的不同形成的派別。流派和學派相類,學術界一般按年鑒學派布羅代爾的劃分,常把為期短時段的或學派中的分支稱為流派。在中國科學界、文化界,學術主旨明確者多稱學派;有獨特技藝以風格見長者慣稱流派。學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學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古今中外理無二致。在西方,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智者學派,從布拉格學派到哥本哈根學派,從法蘭克福學派到耶魯學派,都是學術發展的狀態、水平和規模的標志。在中國古代,學派之分最初是因學術主旨不同而形成的。《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呂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記·論六家要指》和《漢書·藝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論及學派,大致認為學派始于春秋,盛于戰國,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諸家各有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經驗系統,不同的學術資源,不同的治學理念,以自家的學術所長,各有用場。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