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特色莫夸大“坐堂”作用第 2 頁
坐堂可以,更應重視中醫院
20個世紀80年代,衡陽會議召開后,業界普遍認為“中醫的春天來到了”。其標志是,中醫醫院全面開建,這之后中醫院成了中醫行醫的主要場所,中醫師全面由“坐堂醫”、“走方醫”、“鄉村醫”變成了“醫院醫”,中醫依附藥店藥堂行醫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這是老一輩中醫家們為之奔走呼號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
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后,很多中醫后生們又開始要走出中醫院,回到老一輩中醫家們聊以謀生的藥堂里去。老一輩中醫家們要走出藥堂進醫院,緣起于當時中醫沒有地位。今一輩中醫要告別醫院回歸藥堂,緣于中醫的特色“無法”在醫院發揮。這一進一出,著實讓人感到困惑。
不過筆者想,過去功夫了得的老一輩中醫家們,就是因為在藥堂里尚不能很好地發展中醫藥,才要進醫院;現在很多已經“不太純正”的中醫后生們,如果放棄中醫院這塊主陣地,用“半生不熟”的技法在藥堂里謀求發展,效果能有多好呢?
應當說中醫坐堂,是中醫發展的歷史產物,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那么,現在中醫坐堂的“堂”里面都有些什么呢?據筆者了解,90%以上都是中藥,余下的就是醫生自備的針灸、火罐之類的醫療器具。中醫坐在藥堂里行醫的方法和手段,難道在中醫院就不能好好施展嗎?
說穿了,是因為有些人認為中醫院還有一些被認為“非中醫”的東西,中醫們坐在這里行醫很容易被“非中醫化”。這樣一來,就給人傳遞出一個信號,只有使用中藥和中醫傳統技法的才能叫中醫,舍此,中醫就特色不保。
但筆者以為,是否具有中醫特色,在醫者是否會運用中醫思維、中醫方法來認識、分析、診治疾病;至于借助的工具,不必強求。難道,中醫院用了CT、MRI就會影響辨證論治的效果嗎?現在既然已經花大力氣在全國建立了那么多中醫院,為何不充分利用這個平臺發展中醫藥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