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十八反 犯禁還是突破第 3 頁
現代配伍使用療效顯著
“十八反”雖屬于配伍禁忌,但自古以來在同方配伍、臨床醫案中屢見不鮮,且屢獲良效,而在現代臨床實踐中亦不乏其例。如名醫蒲輔周老先生、國醫大師朱良春、四川名醫林通國、山西名醫李可等應用“十八反”涉及的藥物取得確切療效。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解放軍總醫院楊明會教授曾撰文指出:“十八反”在古今臨床實踐中的廣泛應用表明,其不是絕對的中藥配伍禁忌,若用之得當,不僅未見毒性,還能增強療效。
他對“十八反”進一步提出質疑:所載醫籍中均未說明中藥“十八反”到底是哪方面相反,對其“相反”的實質,古人并沒有任何具體記載。從傳統中藥藥性理論的性味歸經和功效上分析,如半夏、貝母、瓜蔞、白蘞等同反烏頭,但前四種藥是不同種屬的植物,其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也各異,為何均反烏頭?
海藻與昆布的種屬及性味、主治基本相同,且二者常同用,為何海藻反甘草,而昆布不反甘草?
藥物品種、研究方法不一導致混亂
周鵬提出,相關藥物品種基原不清是研究配伍禁忌的首要問題。而其本源是歷代本草記載不一,歷史用藥變遷所致。
如,烏頭包括毛茛科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并涉及不同入藥部位(天雄、附子等);貝母包括百合科浙貝母、川貝母、伊貝母、平貝母,并涉及土貝母(葫蘆科);芍藥包括毛茛科白芍、赤芍;瓜蔞包括葫蘆科全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并涉及其根天花粉,這些藥物之間是否不能配伍使用,也需要現代藥理證實。
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要將這些藥物配伍與否的療效區別開來,系統、規范的研究方法同樣重要。目前的情況是,研究人員各自為戰,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得出的結果不甚一致,或者實驗結果與臨床觀察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研究結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