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療效應注意4個問題第 2 頁
對藥物“劑量功效”的把握
俗話說: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劑量。有些中藥不同的用量,所起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如柴胡3~6克主要是起升陽的作用,9~12克主要起疏肝解郁的作用,15~30克主要起退熱瀉下的作用。如首診高熱的時候用大量的柴胡解熱,二診時高熱已退,只是有點肝氣不舒,這時候就需要減輕柴胡的用量,使其適應新的病機特點。
方中藥物的配伍劑量,決定了這個方子的療效,尤其是經方,任何一個藥物劑量有變化,就不是原方了。筆者以前用三仁湯治療濕溫證,用三仁湯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后來讀《溫病條辨》,并參考吉良晨的《臨證治驗錄》發現,方中白蔻仁的用量很有講究,相對于杏仁的五錢和生薏苡仁的六錢,白蔻仁只用了二錢,方領悟到本方用杏仁開宣肺氣,以恢復肺通調水道之功;用生薏苡仁甘淡滲濕以利小便,同時本品微寒兼可清熱,使濕熱從小便而去。由于本方治療的濕溫是濕大于熱,故治療以祛濕為之,兼以清熱。白蔻仁入中焦,有健脾祛濕之效,但本品辛溫,氣味芳香,量大有助熱化燥之弊,故小量用之,但取其芳香化濕之性,暢達中焦氣機之功。所以臨證應用三仁湯,白蔻仁一般用3~6克,效果很好。
服藥方法和飲食禁忌
如果辨證用藥沒有問題,但是對于藥物的服用方法和飲食禁忌沒有交代清楚,同樣會影響療效。如外感熱病,因為其病機變化迅速,治療這類疾病需要急煎頻服,可以一天服兩劑,甚至三劑,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病機尚未變化的情況下迅速治愈。所以我們在治療一些急性病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服藥的時間和頻率,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飲食禁忌也是中醫治病的重要程序,《素問·熱論》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薄秱摗桂枝湯方后注說的很明白,外感病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F在有的中醫師往往不向病人交待服藥方法和飲食禁忌,這樣不但會影響療效,也是一種對病人極不負責的行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