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脾湯治療口臭52例臨床觀察
【關鍵詞】 口臭;運脾湯;中醫藥療法
口臭是指從口腔或鼻腔散發出來的難聞的氣味,口臭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03-11—2006-11,筆者采用運脾湯治療口臭52例,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采用傳統的聞診檢測方法[2]:被檢者哈氣,檢查者在一旁緊靠被檢者吸氣感受,并對感受分級評分,按1999年國際口臭專題研討會采用Rosenberg的記分方案進行記分[1]。0分,無口臭,肯定沒有聞到異味;1分,可疑口臭,似可聞及異味;2分,輕微口臭,肯定聞及異味,但很輕微;3分,中度口臭,明顯口臭;4分,重度口臭,但檢查者尚可勉強忍受;5分,強烈惡臭,檢查者無法忍受。要求被檢者48 h禁食刺激性食物,24 h禁用氣味化妝品、各類口腔含漱水及噴劑,12 h禁食、禁飲、禁煙酒、禁口腔衛生。排除病例:①尿毒癥、糖尿病及肝病等患者之口腔異味;②不愿合作及不能堅持治療者。
1.2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均為本院中醫科門診患者,男24例,女28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70歲,平均37.2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年,平均8.3個月;口腔氣味計分統計:2分者16例,3分者27例,4分者8例,5分者1例。
1.3 治療方法 予運脾湯加減。基本方:蒼術、枳殼各12 g,藿香、金銀花各15 g,佩蘭、厚樸、陳皮、木香、麥芽各10 g。氣滯加蘇梗、佛手、郁金、檳榔;濕滯重用蒼術,加茯苓、澤瀉、薏苡仁;食滯加雞內金、焦山楂、萊菔子;血瘀加生地黃、當歸、丹參、延胡索;濕熱加茵陳、滑石、車前子、梔子;陰虛加玉竹、石斛、麥門冬;便秘改枳殼為枳實,加決明子、大黃;脾虛加太子參、白扁豆、白術。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0日為1個療程, 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 療效標準[4] 治愈:口臭完全消失,旁人和自己均未感覺有異味;有效:癥狀減輕,自己無感覺,旁人可聞及輕微異味,或口腔氣味計分降低1分或1分以上;無效:癥狀未消失,或計分無改變。
2 結果
本組52例,治愈26例,有效2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3%。
3 典型病例
談某,女,20歲。2004-09-11初診。口腔異味6個月。口腔氣味記分3分,伴間斷胃脘疼痛,長期便秘,面部痤瘡滿布,色紫黯,舌淡胖大,邊緣有齒痕,舌苔白而厚膩,脈沉滑。辨證屬脾虛濕困。治宜健脾助運,行氣化濕。處方:太子參、藿香、佩蘭、枳實、白芷、檳榔各15 g,砂仁(后下)、草果(后下)、木香各10 g,薏苡仁、白術各30 g,丹參20 g。水煎服,日1劑。服上藥5劑,口臭明顯減輕,大便通暢,每日1次。二診加澤瀉、石菖蒲各15 g,繼服5劑。1個療程后,口腔氣味記分1分。患者自動停藥,15日后,口臭反復。再以上方加減,服1個療程,口臭消失,口腔氣味記分0分,胃脘疼痛未再發作,便秘、痤瘡亦明顯改善。改服啟脾丸調理善后。
4 體會
中醫學對口臭記述頗早,又名出氣臭、口氣臭、口氣穢惡、息臭等,認為口臭是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其中關鍵在于脾胃功能失調。《諸病源候論·口臭候》曰:“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蘊積胸膈之間而生于熱,沖發于口故氣臭也。” 《景岳全書·口舌》謂:“口臭雖由胃炎,而亦有非火之異……此則一為陽證,宜清胃熱,一為陰證,宜補心脾。”脾胃位居中土,具有承載萬物的功能,是氣機運化、升降的樞紐。脾開竅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脾不運化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即發生口臭。
江育仁[5]認為脾健不在補貴在運,即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運脾湯正是依據此理論而進行組方選藥。張靜庵在《本草崇原》云:“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蒼術一味,功專入脾,燥濕寬中,其性走而不守,尤為要藥。蒼術和枳殼(枳實)相配一升一降,使氣機升降有序,則脾運正常,清陽自升,濁陰自降。脾喜燥惡濕,佩蘭、藿香、厚樸芳香化濕,辟穢消濁。氣滯不行,則水谷運化失常,清濁不能正常升降,木香、陳皮、枳殼等藥理氣導滯,開郁助運。食積停滯,阻礙脾胃運化,麥芽開胃消食,舒展脾氣。氣、血、濕、食均可郁而化熱,金銀花芳香清熱。朱彩蓮等[6]對具有抑制口臭作用的中藥進行篩選和評價,證明金銀花對抑制揮發性硫化物(VSC)有很強的作用,并且對引起口臭的厭氧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口臭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脾虛、濕熱、氣滯、血瘀、陰虛等病因均可引起口臭。運脾湯治療口臭立意于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的運脾理論,達到脾健濕除、熱清瘀祛、氣行滯消的目的,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Hoshi K,Yamano Y,Mitsunaga A,et al.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halitosis:association of gastr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Int Dent J,2002,52(suppl 3):207-211
[2] Loesche W J,Kazor C.Micro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alitosis,[J].Periodontol,2000,28:256-279
[3] Miyazaki H,Sakcao S,Katoh Y,et al.Oral Malodou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Japan[M].Rosenberg M. Bad Breath:Research Perspectives.Tel Aviv:Romot Publishing,1996:119-136
[4] 曾海,付燦均金.甘露飲加味治療口臭8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5):467
[5] 江育仁.脾健不在補貴在運:運脾法在兒科臨床的實踐意義[J].中醫雜志,1983,7(1):4-5
[6] 朱彩蓮,李鳴宇.抑制口臭作用中藥的篩選和評價[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5,25(4):345-348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