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中醫傳統師承模式的現代意義
中醫教育:中醫傳統師承模式的現代意義 張家瑋 北京中醫藥大學
傳統師承教育模式是古代中醫學術得以傳承發展的主要模式。從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情況來看,傳統師承教育模式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至少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從扁鵲學醫于長桑君、張仲景學醫于張伯祖,到清代名醫葉天士10年之中先后從師17位,難以數計的大量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著傳統師承教育模式在中醫人才培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目前以院校教育為中醫主流人才培養模式的今天,傳統師承教育模式還有無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其意義與價值何在?本文試對此作一探討。
院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
已有研究表明,中醫現有的教育模式不太適應中醫藥自身的專業特點。現行的中醫藥教育模式主要是沿襲西醫模式或參照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教育“藍本”而形成的。這種模式重視院校教育、輕視非院校教育模式,且過分強調專業和學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該模式為我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不適應學科發展的問題日益凸現。比如,忽視了已存在幾千年的師承教育力量,對中醫的繼承存在脫節現象;重理論、輕實踐,中醫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脫節,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學術視野狹窄,缺乏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因此,已經完成院校學習階段的中醫人才,有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項目來加強自身的專業修養、強化中醫的辨證思維。而中醫傳統師承教育恰恰可以彌補院校教育的不足,為院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在院校教育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對于具體知識的積累可能會毫不遜色,而對于中醫學立體的、復雜的、抽象的意象思維的把握很難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而跟師學習,特別是師承名師,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診治技巧,使學醫者少走彎路,從而加快中醫人才的培養進程。自古名醫,大都得益于名師的指點和傳授。通過跟師學習,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等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習者的腦海,使其在不知不覺當中體悟到中醫學宏觀整體的認知思維。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