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卓越中醫師培養新模式第 2 頁
第一階段為基礎訓練階段(1年),在中醫學一級學科內進行輪訓,結合臨床實際開展床邊教學和案例式課程學習。改變中醫學傳統教學模式,推行以器官系統(或問題、病例)為主軸的問題導向性學習,以臨床醫學問題為切入點,將知識進行橫向整合與縱向銜接。課堂教學把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學習作為主要形式。實施模塊式課程設置與改革。遵循中醫理論認知規律,構建以中醫心、肝、脾、肺、腎各臟腑系統為主軸的臨床課程新體系。在教學內容上,依托該校中醫臨床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優勢,將四大經典診療思維內容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形成《傷寒論辨證理論與臨床實踐》、《金匱要略辨證理論與臨床實踐》、《溫病學辨證理論與臨床實踐》等一批案例式臨床新課程。建設一批案例式臨床教材。
第二階段為專業強化階段(1年)。在中醫學各二級學科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強化訓練,實行24小時住院醫師總值班制,要求熟練掌握本專業各項診療技能,培養中醫臨床思維,達到高年資住院醫師的水平。
第三階段為名師指導階段(3年)。遵循中醫人才成長規律與自身學科規律,實現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有效結合、名校與名校聯合培養、學校名師與醫院名醫“雙導師指導制”和國外訪學制。這個階段的學生在繼續完成專業強化階段訓練的同時,由學校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中醫名醫與本校導師一同指導,進一步提高中醫臨床診療能力與思維能力,達到初年資副主任醫師的水平。期間,在整合內地優質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利用粵港澳區域合作優勢,實施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聯合培養,建立研究生國內外訪學制度,時間不少于1年。通過“名師”、“名醫”、“名校”戰略提升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
四是在考核機制上:引用國際通行的學生評價考核體系,制定輪轉考核、階段考核、綜合考核三級考核制度。制定《卓越中醫師臨床輪訓考核指標體系與規范》,明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考核的內容和方法,嚴格把好各科出口。
五是在管理機制上:成立校(學校)院(醫院)兩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家指導小組、導師指導小組,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各環節進行有效指導,統一管理。改革學生學籍管理機制,嘗試將學籍管理納入醫院人事管理范圍,研究生除具備學生身份外,兼有臨床醫師或醫院員工身份,實現學習與工作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由醫院支付研究生工作酬勞,提高研究生待遇,并建立相應的獎助學金制度,實現與國外醫學實踐教學環節的接軌。
卓越中醫師計劃的創新之處
首先,建立了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所有學習內容完全在臨床上完成,堅持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辦學理念,以臨床帶動課程學習、理論提高和素質培養,基礎訓練、專業強化、名師指導三段一體,相互遞進。
其次,建立了PBL、案例式課程教學新體系。提高了課程的應用性、系統性、即時性。
再次,形成多途徑“入口”與“出口”新機制,改變傳統入口管理較死,學生不能根據個人能力進行流動的做法;出口方面建立了分階段培養與分流機制,通過中期考核方式,允許能力不夠的同學轉入碩士階段學習。
此外,建立名師、名醫、名校相結合的指導機制,形成一條現代中醫名醫成長的特別通道。
最后,構建學生與醫師(職工)兩重身份有機結合的管理新機制,不僅顯著改善研究生待遇,更主要的是提高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識。
潘華峰還向記者透露,該校這個卓越中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已經得到省教育主管部門首肯。該校作為廣東省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計劃之“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先行試點單位,2011年研究生招生將率先試點招收“卓越班”,正式啟動該計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