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中醫教改班要重視3個關鍵環節
戴天木 湖北中醫學院
近年來,部分中醫院校開辦了中醫本科教育改革實驗班(以下簡稱教改班),以培養按中醫學思維方式診療疾病的具有“上工”水平的中醫繼承型人才。為了辦好教改班,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三個關鍵環節。
選 人
選人包括選學生和選導師。選好符合條件的學生和導師是辦好教改班的首要關鍵環節。
學生的主要條件首先應是熱愛中醫,有志于中醫。如果對中醫不感興趣,甚至心存偏見,是不可能學好中醫的,更不可能承擔起繼承中醫的任務。因此,應通過自愿報名和必要的審查,將真正熱愛中醫的學生吸納到教改班。其次是源于文科。在高中階段,文科生側重于傳統文化學習,這類生源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學習中醫的悟性,有利于學習傳統的中醫和接受中醫所需的宏觀抽象思維(或曰象數思維)方式。再次是通過考試。教改班一般是大學一年級經過學習部分中西醫基礎課程以后,通過考試憑成績選定。
導師的條件首先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忠誠于中醫事業的思想。要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對中醫的敬業精神,感染學生,使他們成為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勤奮工作,樂于奉獻,有志中醫,捍衛中醫的新一代中醫事業接班人。其次,應具有較高的中醫學術水平和豐富的中醫臨床經驗,按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診治疾病,而不是名中實西,更不是對中醫毫無感情,甚至從內心不相信中醫或反對中醫者。
課 程
中醫教改班的培養模式,是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新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院校教育主要是進行課堂理論學習,占在校期間大部分時間。因此,課程的設置是辦好教改班的第二個關鍵環節。
從中醫教育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普通的五年制中醫專業,還是五年制中醫教改班,其課程設置均與專業的要求相差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的課時比例失調。有人對中醫院校五年制中醫本科的課時進行了調查,按目前設置,中西醫課時比例一般為6:4或7:3。筆者認為,要培養以系統掌握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診療技術為主要目標的中醫繼承型專門人才,課程設置需進一步改革。
其一,調整比例:建議調整后的比例為:中醫課時75%,西醫課時15%,公共基礎課及其它課時10%,中西醫課時比約8.3:1.7。如此比例,西醫課所占課時仍然不少,主要是基于臨床實際的考量。
其二,調整課程:課程設置應充分體現中醫學理論體系特點。在以中醫課程為主體的前提下,首先應加強醫古文教學。浩如煙海的中醫古代著作,多為文言文寫成,這就要求中醫專業學生一定要具備較好的古漢語基礎。同時,古漢語知識課不僅是一門學習工具書,更是一門高層次的人文素養課程。因此,建議沒有開設古漢語或醫古文課的,應增設該課程。已開設的,應保證其課時。課時少的,應當增加,一般應以150學時左右為宜,中醫教改班還可適當增加學時數。其次,應加強經典課程的教學。經典課程主要是四大經典,一般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大經典是中醫理論的源頭,是以宏觀抽象的思維方式認識疾病辨治疾病的典范,因此不但應作為中醫專業的必修課,而且應保證足夠的學時。可喜的是,目前有的中醫院校開辦的中醫教改班所設置的經典課學時已達100~120學時。再次,應增設古今名中醫驗案選講課,已設而課時較少者應增加課時,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建議精減某些課程,縮短某些課程學時,將不必要的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例如外語課。關于西醫課應從臨床實際出發,盡量減少與臨床關系不密切的課程的學時數,如組織胚胎學、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等可設為選修課,專業課只保留適當學時的西醫內科作為必修課即可,西醫外科及其它純屬西醫的專業課均應設為選修課。
臨 床
將傳統師承教育方法有機地融入現代高等中醫教育體系之中,不僅可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也是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的有效途徑。中醫教改班應是這種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教改班學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應定時跟師臨床3年,親身體驗導師如何按中醫學思維方法診療疾病,這樣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臨證思維能力,學習導師的臨床經驗,而且通過目睹中醫奇特的療效,更能激發他們學習中醫的興趣,從而堅定學好中醫,繼承好中醫的信心。因此,如何搞好師承臨床和畢業臨床,是辦好教改班的第三個關鍵環節。
師承臨床期間,首先要保證跟師臨床時間。學生每學期每周至少要跟師臨床一個半天,如跟師時間與主課沖突,則應在其他時間或假期彌補。其次要落實跟師臨床的計劃。畢業臨床實習是大學中最后一個重要學習階段,應予以高度重視。一是應選好實習醫院和帶教老師。中醫教改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所選實習醫院、帶教老師應是名副其實的中醫院和名副其實的中醫或以中醫為主的老師。從多年來的中醫專業本科生實習情況來看,達到這個條件有一定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中醫院西化和中醫西化;近年來招生規模的擴大與實習基地的數量不成正比,使符合條件的實習醫院和帶教老師“供不應求”。筆者認為,在目前實習醫院緊張的情況下,應優先滿足教改班的需要,為這部分繼承型的少而精的中醫學子創造有利條件。二是要多給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三是要保證實習時間。多年來的實習現狀證實,實習時間利用情況令人擔憂,至少一半左右的學生不能保證。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考研,幾乎一半左右的學生為了今后好就業,而選擇繼續讀研,在實習的前半年主要精力用在為考研做準備上,有的干脆不實習;另一方面是就業,因為中醫本科生的就業比較困難,許多學生把很多精力花在找工作上。如果實習時間不能保證,即使有好的醫院,好的老師,好的實習條件,這樣的實習也會名存實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