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性是中醫科普的前提
□ 楊叁平 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
建國以來,我國中醫藥科普的發展不僅是大規模的,而且是和疾病防治工作的發展緊密結合的。要把“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落到實處,就必須深入地開展中醫藥科普工作,讓群眾自己同疾病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在許多熱心于中醫藥科普事業的老前輩的帶領下,經過廣大中醫藥科普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中醫藥科普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還必須清楚地看到,中醫藥科普工作任重道遠,尤其在科學性方面還有一些不足,科學性是一切中醫藥科普的前提。
中醫科普不能廣告化、絕對化
近些年來,中醫藥科普文章似乎多了許多,有說明文、記敘文,有散文小說,從報刊到電臺,從傳單到網絡,比比皆是。然而其中不少或恐嚇病人,或胡亂比喻,或以偏賅全,或偷換概念,看到最后卻發現是軟廣告。這種目的很明確的商業行為,其目的是為了賣藥、賣保健品或吸引病人,科學性難以保證。
隨著醫藥廣告的查處力度加大,科普廣告不斷變換形式,變得更隱蔽,更“科學”,更“公益”,甚至是作家執筆,“潤物細無聲”,這樣欺騙性更大,上當的人更多,嚴重敗壞了中醫藥的名聲。
筆者呼吁國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廣告監督、處罰力度,嚴厲打擊害群之馬,凈化醫藥廣告市場。
中醫科普謹防片面化、單一化
翻開報刊或打開相關網站,中醫藥知識五花八門,有的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讀者不知所措。
祖國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混有少量封建迷信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去識別偽科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從事科普創作,免不了要參考、引用別人的資料,這就有一個認真取舍、去偽存真的問題。有的作者往往喜歡尋找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資料,而與自己觀點不大吻合的材料就棄置一旁。另外借鑒國外的資料還有一個國情的問題。有的作者往往拿來就用,照搬照抄,脫離了實際情況。還有的作品對某些療法不是采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是毫無根據地夸大療效,這些雖是個別現象,但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有的專家為了評職稱或為了掙錢,從網上隨便下載一些內容,七拼八湊就成了一本科普書。甚至不少外行也開始寫衛生科普著作了。因為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更重視保健,越來越需要健康教育方面知識,但如果真遵循某些“權威人士”在書中介紹的食譜的話,會把人餓死的,會把人吃壞的。
在寫作技巧上,說明文的題材可以說是醫藥衛生科普創作中的“輕騎兵”,但有不少作品往往是見物不見人,就知識來談知識,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如何讓群眾更容易接受,這里面有一個依不同題材采取不同寫法的問題。在這方面,有些作者還注意得不夠。
科普作品如果缺乏文采,枯燥乏味,就難以吸引讀者。尤其是中醫科普很容易寫得干巴枯燥,落入一種俗套,介紹癥狀,開出治療處方,這樣的文章雖然也有實用價值,但科普文章畢竟不是教科書,應當寫得生動活潑,有文學色彩,讓人喜聞樂見。“言而不文,行之不遠”。這就要求中醫科普工作者既要掌握醫學科學知識,又要多學點文學知識,在科普作品的文采上多下工夫。
中醫科普要確保科學性、準確性
歷代許多偉大的中醫藥學家遺留下的豐富典藏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生活保健常識,但深奧的中醫理論、難懂的中醫術語和古漢語的表達方法,都會給群眾閱讀帶來不便。因此,要寫出優秀的中醫藥科普作品,就必須千方百計地通俗化,使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但翻譯成白話文必須科學,深入淺出,“深入”是指把中醫藥理論知識鉆深吃透,道理講得深刻、透徹;而“淺出”是指文字敘述和解釋又要淺顯易懂。用簡單的語言準確地講清深奧的科學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聯系日常生活現象和社會自然現象,去說明抽象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多運用一些貼切的比喻,使讀者容易理解。講解了道理之后,再舉例子來說明,這樣就把深奧的中醫知識講活了,既吸引人,又容易理解,使人印象深刻。
衛生科普創作中,概念要準確,尤其是中醫藥科普文章在介紹中醫知識時要特別注意與西醫概念上的不同。不要使讀者把中醫理論和西醫知識混為一談,把中醫的藏象等同于西醫的內臟器官。
總之,要通過科學的中醫藥科普讓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醫藥、認識中醫藥、感受中醫藥、享受到中醫藥,提高健康水平,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以及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和作用,從而為中醫藥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