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開展中醫名家經驗研究之我見
□郭教禮 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黨的中醫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國中醫藥事業終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春天,各個方面均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這就為祖國醫學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幾年前,吳儀副總理根據中醫藥學科的基本特點,提出了在全國中醫藥界積極開展“六名戰略”活動,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和全國中醫藥行業的積極響應,經過全國上下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且也使“學習名醫、研究名醫、崇尚名醫、爭當名醫”的活動蔚然成風。
集中展示名家主要業績
任何一位中醫名家,其在同行和群眾中的良好影響都是通過主要工作業績來鑄就的,而這些工作業績又是每位名醫長期不懈努力和奮斗的結果。如果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那就很難獲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由此而言,整理和研究中醫名家經驗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較為客觀而詳盡地介紹各位名家的工作業績和學術成就,這也應當是開展中醫名家研究工作的首要內容。
至于中醫名家主要業績的具體內容,當然是因人而異的,但其中應當包括有關名家從事中醫工作之后所獲得的榮譽、獎勵及有關成就;在學術研究方面所提出的獨特理論及學說;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臨床診療上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在教學及培養后學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以及在醫德醫風建設方面所做出的有別于他人的突出貢獻。以上所涉及的這些內容,都從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中醫名家們的形象,從而使人們能夠立體化地感受諸多名醫們的大家風采,以供學習和效仿。
客觀記述名家求學經歷
大凡成為中醫名家的人,大多數都經歷了一番艱苦勤奮的求學歷程,或接受師承教育,或接受院校教育,也許經過了碩士研究生研習,或經過了博士研究生研讀,屢拜名師。親炙與私淑并舉,求學與教學同行,在求醫求學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扎實的足跡,給后學者以眾多的啟發和提示。
在中醫界有一本名為《名老中醫之路》的書備受人們青睞,自1981年出版以來,一版再版,供不應求,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其中關于名老中醫求學經歷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大,諸如姜春華教授的《我的學習過程》,方藥中教授的《學醫四十年的回顧》,何任教授的《醫林四十年》等,均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頗多價值。
全面介紹名醫診療經驗
眾所周知,中醫藥學幾千年來在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換句話說,中醫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和歷史的承認,其關鍵在于它具有不可否定的臨床療效,而諸多名醫們在各自診療實踐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自然是奠定此項關鍵的穩定基石。由此而言,全面系統地整理和介紹眾多名醫們豐富的診療經驗則成為積極開展名醫研究的重要內容。
由于中醫藥學在臨床上所運用的范圍極為廣泛,中醫名家所從事的疾病診療工作各不相同,因此他們豐富的診療思路及用藥經驗也就難以用一種模式來規定,可能會涉及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男科、骨科及腫瘤等諸多病種。如果名醫研究工作者們能夠全面地將眾多名醫在這些方面的診療經驗總結下來,那么對中醫事業的穩固和發展自然可以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重點整理名家特色方藥
名家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肯定會凝結出一首最為得意的特色方藥,或者幾首頗為滿意的效驗方劑。這些方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醫名家對社會、對中醫、對患者、對傳人的重大貢獻。因此,名家經驗整理研究工作應重點做好中醫名家的特色方藥整理研究工作。
特色方藥,重在特色,名家們所提供的這些方藥,不但在中醫方劑教科書中難以見到,而且即使是中醫同行們在臨床診療中也不常使用,尤其是其組方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關于這一部分的基本內容,應包括處方組成、君藥介紹、功效、主治病證、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當然,名家們的這些特色方劑,既可是一首方劑,也可是一個單方,但要求必須有特色。全國著名老中醫、山西靈石縣中醫院李可院長采用附子、生半夏等藥組方,用量多達60~200克,收效嘩然,便是其例,可資參考。
潛心總結名家成才規律
在中醫隊伍中相繼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廣大群眾和同道中享有盛譽的名家群體,他們是中醫大軍中獨具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之一,特別值得人們予以關注和研究。與諸多名家診病療疾的寶貴經驗一樣,眾多名醫,尤其是新一代中醫名家的成才規律也值得進行潛心總結和研究,這將有利于后人學習和借鑒,同時也有利于中醫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進與完善。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自己長期從事中醫名家經驗整理研究工作的切身體會,認為積極開展對新一代中醫名家經驗整理研究,確實是一件具有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的開拓性工作,應該大力推進,不斷完善。
- 相關文章
-
中醫發展之我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