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多元教學方法提高臨床醫學教學效果
□ 朱麗紅 鄭敏 邵文彬 賀豐杰 陜西中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2001年6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頒布本科醫學教育的國際標準,明確提出臨床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確保學生能接觸病人,獲得足夠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在畢業時承擔適當的臨床職責”,這一目標的實現涉及到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培養質量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甚至是專業發展方向。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和手段日趨多元化,活用多元教學方法是提高臨床醫學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與構建學習環,實現教學相長
學習環是環環相扣的一整套教學流程,是實現臨床醫學教育目標的必要環節。環的起點即第一步是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掌握醫學知識的基本理論;第二步是使學生明確臨床醫學的基本技能;第三步是通過計算機模擬培訓系統實現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理性整合(臨床醫學虛擬軟件);第四步是通過綜合模擬、醫學培訓實現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感性整合(模型、模塊、綜合模擬人等操作訓練);第五步是通過臨床實踐鞏固知識,承擔臨床職責(臨床見習——實習——臨床醫生)。
在這樣的學習環中,師生分別扮演了“搭臺”和“演出”的重要角色。積極參與構建學習環,深入每一個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對實現教學相長大有裨益。學習環的第一步,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高質量地完成各類教學文件,特別是教案的編寫,明確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時間分配、課堂設計,同時還要緊扣醫學發展脈搏,將臨床醫學最新進展適當引入課堂教學以拋磚引玉。參與設計學習環的第二步,教師應積極承擔臨床醫學實踐教材的編寫,通過編寫實踐教材或實踐指導手冊,使學生明確應知應會的基本技能。此類自編教材的框架設計可包括實訓(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包括實訓/實驗類型、類別、分組要求、課時教學目標、實訓方法、使用器材、課后作業等)、本學科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每種技能的操作等級、掌握程度、目的、適應證、禁忌證、器械與物品、配備插圖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考核標準)、本學科常用醫療文書樣表、畢業實習大綱、實訓室存檔教學VCD目錄等。類似這樣的實踐指導,教學目標明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學習環的第三步涉及臨床醫學虛擬軟件的設計研發,或者說是網絡環境下(如精品課程、專業學習網站)使學生參與模擬病例的診治過程,即通過計算機模擬培訓系統把理論和技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學習環的第四步是把學生帶入模擬的臨床環境中,通過低端的模型、模塊,高端的綜合模擬人或是標準化病人,實現技能操作的反復訓練,為應對真實病人打下基礎。學習環的最后一步是真實醫療環境下的思維和技能訓練,教師扮演臨床帶教的角色,如床旁講解、組織病案討論、指導現場操作等。
發揮名師傳、幫、帶作用,培養獨具魅力的講課風格
講課是一門藝術,它的最高境界是演課,即通過生動、豐富的文字和肢體語言傳授知識、表達思想,以飽含激情的模擬、動作示范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名師是高校的寶貴財富,是實踐授課藝術的最佳主體,充分發揮名師的傳、幫、帶作用,形成人人研究教學規律、時時思考授課技巧的教學研究氛圍,是養成獨具魅力的講課風格的前提。通過虛心聽課、用心領悟、反復實踐、研究和學習名師教學法,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引導和啟發學生,將實現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踐行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學習方法,典型的教學過程是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5~7名學生1個導師,分頭查找資料獲取相關知識,再進行組間交流,討論如何利用獲取的知識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導師只起導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學生提問,討論中發現的新的學習議題再帶動新一輪的分頭查找資料、小組交流以及討論,直至問題解決,最后對學習過程自我反思、評價和總結。PBL教學法由加拿大麥克瑪特大學霍華德教授于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到80年代引入我國。它強調自學,無學科界限,實現了課程的整合與綜合利用;實現了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由以班級授課為主向小組討論的轉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對教師的最大啟示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自主學習是最佳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臨床思維重于知識的傳授。
利用數字化、可視化教學平臺,實現直觀教學
對于大部分的臨床學科來說,直觀教學最能體現教學內容的生動和大信息量的要求,它可變抽象為具體,使需要冗長文字描述的特定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清晰表達,易于理解,特別是外科系統的相關學科。數字化、可視化教學平臺的建設使直觀教學成為可能。這個平臺包括多媒體課件、多媒體素材庫、圖片數據庫、醫學視頻庫、醫學標本庫;由模型、模塊、高端模擬人組成的模擬醫學教育平臺;提供臨床見習、實習環境的醫療資源平臺、網絡時代下的遠程教育、精品課程專業學習網站、BLOG等數字化資源等,這些對實現直觀教學、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都大有幫助。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