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型高端人才
□ 李德新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于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等16個部門發布了,對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保障我國人民健康和造福整個人類,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中醫藥創新發展是一項功在民族、利在國家、造福人類、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中醫藥是我國最具有原始創新潛力和可能的科學領域,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步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四項基本任務。為實現這一任務,需要加速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應在學科建設和人才成才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加速培養傳承型和創新型人才,尤以培養具有新型知識結構的研究人才為已任,造就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把握中醫藥規律,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具有戰略思維和組織才干的學科帶頭人。而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學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的培養則是重要途徑。
學科交叉反映了21世紀科學的整體化發展趨勢。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已經并將繼續向中醫藥學滲透,形成了交叉、融合之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學的特點和優勢,又要勇于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具有自覺創新意識、縝密的創新思想、堅強的創新精神和非凡的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已成為21世紀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的知識結構應體現出基礎性、寬廣性、深入性、新穎性
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成果或結晶稱之為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主要資源,人的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知識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的。知識和能力密不可分,獲取知識是獲得能力的基礎,但知識不等于能力,只有獲取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和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而不是陳舊的、僵死的知識,才能提高能力。反過來,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知識的獲取。面對21世紀,課程學習是培養博士研究生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博士生培養工作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我們對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的課程設置,堅持從一級學科著眼,以二級學科目標為準的原則,為博士生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開闊思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醫藥學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又有文化和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屬性,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的統一,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底蘊和思維,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科學觀和方法論的醫學科學。
當代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面對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與挑戰。因此,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東西方文化,特別是哲學、邏輯學內容應該占有重要位置。為此,我們為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開設了“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易學與中醫學”、“中國思維形態與西方思維形態”和“科學哲學”等課程與講座,從比較文化學角度,引導他們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觀與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去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中醫學與西醫學的關系,中醫學的繼承與發揚的關系,探索實現中醫現代化的思路與方法。
我國學位條例規定,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與碩士學位獲得者的差別應落實在“寬廣”和“深入”上面。正確認識和處理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的博與專問題,是拓寬其知識面,提高創新性研究能力,培養高水平博士生的根本。因此,我們按著以博統專、由專顯博、博與專統一的原則設置博士生的專業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各門學科的基礎,而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術發展,不僅僅體現在《內經》、《難經》和歷代理論性著作之中,更重要的是通過各門學科特別是臨床學科而體現出來的。因此,我們開設了中醫學術流派研究等學術講座,指導博士生系統閱讀歷代有代表性的醫著,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在中醫學學術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
根據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博士生的培養目標,以博士生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范圍為標準,組織本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課程,在設計上體現出:寬、深、專、新。
寬:理論是概念、原理的體系,科學理論體系是由一組有機聯系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等組成的一個有層次的整體。中醫基礎理論是由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稱基本規律),以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按中華民族特有的邏輯思維形成而構建起來的科學理論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原理或規律與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引導研究生按著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術發展過程,從中國古代哲學、邏輯學的高度,從中國古代哲學范疇與中醫學的科學概念的關系入手,去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原理體系,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清各種原理或規律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體系。
深、專:拓寬博士生的知識面,在“寬廣”的基礎上,對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概念、原理、學說逐一進行深入探討,按學術發展規律,闡明其科學內涵、實踐意義。并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知識能力結構,對其中某一領域、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新:科學理論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修訂、補充和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歷史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體現出繼承與發展的統一,反映出時代的科學文化水平。因此,應引導博士生了解中醫基礎理論在學術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創新點,使之能及時跟蹤中醫科學發展的新趨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滲透和學科交叉,又要使他們充分重視新概念、新思維、新方法和新動態,使之盡早、盡快接觸國內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前沿課題和最新學術成果。
現代科學研究要求科學工作者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強調跨學科的科學研究以及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共同合作,在研究中能互相滲透,取長補短,開拓研究思路。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必須熟悉與中醫學相關的現代科學,特別是生命科學知識,具有新型知識結構,以便他們及時掌握、跟蹤最前沿的科技動態和最新的科技成果,為在相關學科或交叉學科領域開展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應當通古博今,中西兼備,廣泛通曉本學科知識,熟悉相關領域,深入掌握本學科某一專門化方向的知識,從而具有廣博的學識和深厚的理論基礎。
把培養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首位
能力通常指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條件、才能,即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是經過長期教育和培養,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能力的分類多種多樣。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培養,應把創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創新能力是由創新知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組成的。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目前衡量人才的標準已由知識的積累改變為知識的檢索和創造。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應具有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效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知識的能力。只會背誦前人現成結論的人在新世紀將是沒有出路的。因此,我們在培養中改變以“老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的模式,使博士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由不教不會,變為無師自通。引導他們追蹤學科的學術前沿,養成經常閱讀權威雜志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培養博士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是提高其創新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產生創造性成果的一類思維方法。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統一,是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我們不僅在“中醫科研方法學”課中講授創造性思維方法的基本知識,而且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融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形象思維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古代中國對形象思維的運用可謂無與倫比,使中國人的思維保持著相當大的活力。因此熟練地運用形象思維便成為中醫科學思維訓練的極其重要的內容之一。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在把握形象思維方法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形象思維既有自由性和富于創造性的優點,又有不確定性、或然性的不足。因此,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必須教會他們正確地運用傳統邏輯(形式邏輯)和現代邏輯(辯證邏輯),使之養成科學的良好的思維習慣。
科學精神體現著人類對客觀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和創造。創新精神既是科學精神的一種表現,也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意志品質。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表現為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誠實、認真、實事求是,善于團結同志,共同工作;具有不屈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意志;具有熱愛科學,強烈的事業心和自信心;具有打破思維定式,敢于標新立異的科學的懷疑精神。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備這種創新精神,才能不斷地獲得創造性的成果。
在培養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的創新能力過程中,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傳統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研究只有深深扎根于科學傳統之中,才能獲得創新的源泉與靈感,而突破性的創新則往往需要有與舊傳統決裂的勇氣。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研究生只有學會善于處理傳統與創新、繼承與發揚的關系,才能對中醫學的現代化有所作為。只有全面徹底地繼承中醫學的優秀傳統,善于突破舊傳統,積極學習,善于吸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最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做到貫通古今,融會中西,致力創新,才能肩負起“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的歷史重任,成為適應21世紀需要的中醫學創新型人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