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對中醫藥教育是否真的重要
□ 高新軍 本報記者
日前,2007年上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正在報名中,大學生們即將進入緊張的備考。
在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沒有任何一門課程的重要性能超過外語的。不管是專科還是本科,不論是文科還是理工,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可以沒有,但外語是每個學生必須上的課程。中醫藥高等院校當然也不例外,去各中醫藥高校的自習室、圖書館看看,手里捧著外語書的學生絕對多過研讀中醫四大經典的。
語言是一種工具,是為了方便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是為專業服務的。然而,現在的高等院校英語教材卻幾乎一樣。學生對于外語課設置目的也不甚明白。記者在某中醫藥大學里看到一位同學正在背誦英語單詞,就問他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么。他愣了半天,說為了應付考試,為了順利畢業,為了將來好找工作。這個回答似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確,有多少中醫藥學生是真正想去掌握外語而學習外語的,又有多少人認為外語可以促進他的專業課?記者在學校圖書館采訪了一位女生,她說自己在新東方學校報了好幾個英語培訓班,目前英語水平還算不錯,她的理想是出國,去國外發揚中醫。而當記者問她“經絡”、“湯劑”、“脈象”等中醫詞匯用英語如何翻譯時,她卻回答不上來。如果這個樣子,即使她通過了雅思、托福考試,順利出國,那又如何保證能將中醫國粹準確地翻譯給外國人,讓他們明白呢?
記者調查發現,中醫藥院校的大學生對于外語的投入,無論是時間,還是財力、精力,都是最多的,但是收到的效果卻與投入不成比例,而且畢業工作后,外語的使用機會也很少。在平時的學習中,由于外語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專業課的研習必然就少了。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苦學外語,收效又是什么呢?是依然不能用外語流暢地交流。據調查,我國約有4億人口接受過英語教育,然而能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卻僅有2000萬人。對于西醫院校學生來說,學好外語,能促進專業課的學習。對于中醫院校的學生來說,也許最大的用處就是將來畢業工作后能順利通過晉升職稱時的外語考試。記者的一位同學畢業后回到了老家一所縣級醫院,他說畢業后這么多年,根本就沒有用到英語的機會,當年學的那些英語早就忘光了。相信同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時間的浪費,資源的浪費!
記者聽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中醫藥院校的學生,酷愛中醫,《傷寒》、《金匱》能倒背如流,各大醫家的臨床醫案他都用心研讀,因此專業課成績優秀,而且還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是,讓他頭痛的是英語成績一塌糊涂,每次英語考試都不及格,需要補考,英語四級更是屢考屢敗,直到畢業也沒通過。好在該所高校當時并未規定英語四級不過不準畢業,雖然拿到了畢業證,但是因為沒有四級證書,他進不了大醫院,不得已回到了老家農村。有人覺得他的專業那么好,應該考研繼續深造,可想到考研對英語要求那么高,他卻步了。憑借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醫案,他治好了許多患者,很快就在當地成為了名醫,慕名求醫的患者絡繹不絕。
以本科為例,各中醫藥院校,外語課的課時一般都是兩年,而其他任何一門專業課的課時都沒有如此之多。同樣是作為語言的課程——醫古文卻僅僅學習一學期,課時很少。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理論來源于古代文化,若要對中醫理論和經典著作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扎實的古文功底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數院校并未給醫古文足夠的重視,古文知識的缺乏,必然導致學生對于中醫經典、古代著作的研讀存在疑惑和偏頗,使學生僅僅限于課堂老師所講內容,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豐富閱讀面,也就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領悟。
中醫既是一種科學技術,同時又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古代的大醫家,往往都博古通今,而且非常重視對經典醫籍的閱讀。我們知道,漢語言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同樣的事物,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述,只有掌握更多古文言知識,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古醫籍的內容,從中汲取精華。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醫衛界政協委員提出,應加強中醫藥院校學生古文學習。我們姑且不說需要學生對古文有多深的造詣,好多學生對于現代漢語都表述不清,所寫論文錯誤百出,甚至牛頭不對馬嘴。有些高職稱的專家、教授、醫師,文章中不光有用詞不當,還有語法錯誤,甚至還有根本不通的語句。而這些文章有的還附著英文提要,似乎有英文提要才能顯出自己的專業,自己的“深厚造詣”。
漢語是深厚而嚴謹的,如同中醫一樣,我們的中醫學子們應該打好扎實的古文基礎,認真研習中醫典籍,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
就在記者發稿前,人事部在總結各地區各部門職稱外語考試工作的基礎上和對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后,正式下發了《關于完善職稱外語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規定了從事臨床中醫藥、民族醫藥專業的人員可以不參加職稱外語考試。希望這個規定能影響到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院校能對外語課程設置有所調整,學生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學習專業課。
- 相關文章
-
莫讓外語成為中醫學子的羈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