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東中醫藥大學教育改革叫好
□ 路志正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從《中國中醫藥報》去年11月22日報道獲悉,“山東中醫藥大學以強化中醫經典學習為契機,創辦七年制傳統班,淡化英語、計算機、西醫等課程,探索中醫傳統的師帶徒形式人才培養的新路子”的消息,非常高興,不禁為之鼓掌叫好。山東素有“孔孟之邦,禮儀之鄉”的美譽,是設壇帶徒的肇始,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發祥地,雖歷經2000多年,其儒學和合之風迄今尚存。所以,該校在20世紀80年代曾舉辦過3屆中醫少年班,取得了一些很好經驗,在此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招收20名熱愛中醫的學生作試點,將原來的中西醫課程比例改為現在的4∶1,強化中醫的四大經典學習,又增加《本草經》、《易經》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特別注意早實習,從青少年抓起,符合中醫培養人才的規律,從而為中醫教育改革做出了大膽的嘗試,是落實自主創新的有效措施。
1994年,《中國中醫藥報》記者周穎同志為中醫教育采訪我時,寫了篇《將優秀的傳統教育方法繼承下去》的文章,提出改革中醫教育時不我待的呼吁,不少名老中醫亦作過同樣的建議,但均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中醫出現后繼乏術的情況,令人擔憂。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紀50年代,50多年來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活躍在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領域的人才。但是,目前教育體制仍然是西醫課程過多,出現反客為主的傾向,其教學方法是先基礎、后臨床,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實習基地多采用西醫院的模式,與中醫注重臨床實踐脫節,學用不一,缺乏改革創新。這種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21世紀新醫學模式的要求。
2007年2月1日《中國中醫藥報》又載:山東省中醫管理局“要求在3年內對全省從事中醫臨床的醫生都要參加《內經》等四部經典著作的全省統一考試,并以此作為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職稱晉升、執業注冊的必要條件”。讀后感到這是從根本上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關鍵措施。正如山東中醫藥大學附院于文生先生所說“此舉主要是提高中醫門檻,淘汰一些‘江湖郎中’”,這與去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干祖望教授提出的“凈化中醫隊伍”的意見不謀而合。
在課程設置、教與學等方面如何進行切實有效的探索,將傳統教育與院校教育做到有機的結合,以解決后繼乏術的問題是關系到中醫興衰存亡的重大課題。祝愿山東在中醫醫、教、研工作中為全國起一個示范作用,真正落實吳儀副總理提出的“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中醫藥的繼承創新……走出一條中醫藥健康發展的路子來”的指示精神。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