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裘沛然用藥配伍經驗第 2 頁
寒熱兼施 選用生熟地黃、巴戟天、肉蓯蓉、茯苓、麥冬、龍膽草、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棗、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當歸等。對伴高血壓且呈陰陽兩虧、上盛下虛者,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而且對改善腎功能有一定幫助。
利澀同用 選用生薏仁、茯苓、豬苓、防己、大黃、玉米須、生白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與覆盆子、芡實、金櫻子、五味子、烏梅、補骨脂、肉蓯蓉、楮實子、牡蠣配伍,對控制蛋白尿有效。因此,通利水濕與固攝腎精,兩者不可偏廢。
補瀉并投 選用黃芪、黨參、巴戟天、仙靈脾、黑大豆、炮附子、干姜、黃柏、土茯苓、澤瀉、牡蠣、生大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漏蘆、白蘞、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減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險途,應引起注意。以上各法可相機參合應用,不可拘執,方不致以偏概全。
辛散苦泄療胃炎
慢性胃炎屬“胃脘痛”范疇,病機涉及到胃、脾、肝、膽等臟腑。他認為其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寒熱交錯。虛重在脾胃氣(陽)虛;實主要是氣滯、血瘀、濕阻等;寒多由飲食生冷,積冷成寒,或脾胃陽氣虛弱,寒從內生;熱結因嗜食辛辣酒醴,濕熱內蓄或脾胃陰分不足,陰虛而生內熱等。
在治療方面,他常采用以下二法:辛散苦泄之法為寒熱互結、升降失司而設,選用辛藥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樸;苦藥黃芩、黃連、龍膽草,并認為苦寒藥非但不“敗胃”,而且可降上逆之胃氣,清泄胃中之蓄熱,同時有健胃之功;稍佐柴胡、木香、小茴香、香附等。采取以通為補,苦以降逆,順應了胃的生理特征,冀收溫中散痞,清胃泄火,疏理肝膽,調暢氣機之功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