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方和謙用藥配伍經驗
國醫大師方和謙(1923年-2009年),生前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從醫60余載,幼承家訓,勤于治學,擅長治療疑難雜癥,尤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疾病有獨到之處。專著有《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方和謙》等。筆者通過學習有關著作,現將其用藥配伍經驗總結如下:
潛心傷寒重扶正
方和謙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考據求源、引經據典的研究,每篇都有撰寫的講稿。他認為中醫只有在深刻領會仲景學術的基礎上,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而“陰陽自和,必自愈”是對所有疾病治療原則的高度概括;陽明病是里熱燥火為患的疾病;少陰分寒化、熱化兩類,寒化有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桃花湯、吳茱萸湯、麻黃附子細辛湯8方;熱化有黃連阿膠湯、豬苓湯2方。治喘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麻黃湯、小青龍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大承氣湯、大陷胸丸、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十棗湯、瓜蒂散、三物白散、小柴胡湯,分別適用于不同病證。
方和謙對古方學以致用,所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小柴胡湯為和解劑,是少陽病的代表方劑,既用于外感病,又用于內傷病,還用于尿路系統病、月經病,應用范圍很廣,但脾虛、濕溫者慎用。痰飲分痰飲、懸飲、溢飲、支飲4種,可選用苓桂術甘湯、己椒藶黃湯、大小青龍湯、五苓散及二陳湯等。他同時有所創新,如酸棗仁湯治虛煩不得眠,取竹皮大丸中的竹茹、白薇加入,對陰虛臟燥失眠效果顯著。他雖精通傷寒,但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以滿足疾病譜的發展需要。如根據三焦辨證,上焦用桑葉、菊花、連翹;中焦用藿香正氣之類;下焦用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等。
方和謙強調扶正固本,臨證治療時注重滋補法,自擬滋補湯(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官桂、陳皮、木香、大棗),集益肺、養心、健脾、和肝、補腎于一方,用于治療五臟虛損疾病,可達到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之目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