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成肇仁治口腔潰瘍驗案三則
中醫經驗:成肇仁治口腔潰瘍驗案三則
口腔潰瘍為臨床常見的多發病,臨床表現以口腔黏膜發生潰爛、疼痛,反復發作,頑固難愈為特點。屬中醫“口瘡”、“口疳”、“口瘍”等范疇。本病病因較為復雜,個體亦有差異,與患者的飲食習慣,工作環境和生活起居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以實證多見,然虛證亦不少,筆者在跟隨導師成肇仁教授臨證學習過程中,對其深有體會,現摘錄成肇仁驗案三則,以饗同道。
中虛濕熱型:李某,女,27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患者主訴口腔潰瘍反復發作5年。伴口中發黏,大便偏稀,日行2~3次,腸鳴,白帶色黃偏多。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處方:黃芩10,黃連6克,法夏10克,干姜6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苡米30克,炒扁豆15克,山藥3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射干10克,茵陳15克,黃柏10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口腔潰瘍明顯好轉,效不更方,遂守上方略事加減囑患者續服7劑以補其虛。
本例實屬本虛標實之證。脾胃氣虛,一則津液不化而凝聚成濕,故見口中黏膩,大便稀溏,白帶偏多,正如繆希雍所說:“白帶多是脾虛”;二則飲食不化而氣血乏源,故見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中虛生內熱,與濕蘊結遂成濕熱,上蒸則口腔潰瘍反復發作,下注則白帶色黃量多。故處方以甘草瀉心湯和參苓白術散加減。取甘草瀉心湯清熱化濕,解毒調中以治其標,參苓白術散健脾除濕,補益氣血以治其本。另外,加入茵陳,黃柏以除下焦濕熱,射干清熱解毒,《本草綱目》謂其:“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升麻清熱解毒,升而能散,可宣達郁遏之火,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陰虛火旺型:向某,男,25歲。2010年11月16日初診。患者主訴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多年。伴多汗,口干不欲飲,便秘,小便偏黃,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天冬、麥冬各10克,石斛30克,茵陳15克,黃芩10克,茯苓15克,枳殼10克,枇杷葉10克,白芍15克,玄參30克,水牛角片30克,升麻10克,滑石18克,甘草6克,射干10克,酒軍6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口腔潰瘍已愈合,囑其續服7劑以鞏固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