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主以薤白治慢性腸梗阻
中醫經驗:主以薤白治慢性腸梗阻 王業龍 安徽省岳西縣王業龍中醫診所
徐某某,女,47歲。2010年11月5日初診。一年前在北京打工,即從事餐飲業,突發腹部疼痛,醫院檢查為腸梗阻。經醫院保守治療半月后出院。后每2~3個月必發一次,每發須住院治療(胃腸減壓或灌腸必行)方可緩解。刻診:面黃體瘦,神疲乏力,腹部脹痛,氣逆不舒,大便不通,飲食少進,口淡不渴,舌質淡紅,苔厚膩,脈弦。辨為肺氣虛寒,大腸失于溫煦,氣不化津,結塞為秘。宜從肺治,法宜溫開宣降,肅肺通便。處方:薤白12克,杏仁12克,前胡10克,厚樸25克,桔梗12克,川貝5克,木香12克,枳殼15克、黨參8克,黃芪10克,紫菀10克,延胡索10克,白芍12克。5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氣暢便通,腹中覺從未有過的暢和。食納轉佳,能進硬食,腹脹消除。舌苔潤,津生。再擬薤白12克,杏仁12克,桔梗15克,前胡10克,川貝5克,木香10克,枳殼10克,厚樸20克,黃芪12克,延胡索10克,白芷10克,白術12克,建曲15克,懷山藥15克。5劑,水煎服。
三診:原方出入再進10劑,基本痊愈。
按:六腑為傳化之府,功能瀉而不藏,以通降下行為順,滯塞上逆為病。凡氣、血、寒、熱、食、滯、蟲任何病因造成的腸道通降失常,都可引起臟腑氣滯不通,血行瘀阻,進而傳化失職,水飲內停而出現痛、嘔、脹、閉四大癥狀,大便閉結不通為主要矛盾。不通則痛,氣滯則脹,氣逆則嘔。此例每經攻下、逐瘀、通便、疏氣等法治,雖有小效于當時,可過時又發,纏綿年余,致病每每不敢進正常飲食,只以糜粥維生,十分痛苦。
薤白,味苦辛,溫,滑,無毒。辛溫通暢,善散壅滯,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是方中主以薤白,薤白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貝母滌痰散結,桔梗開泄肺閉。木香、枳殼、厚樸寬中行氣,化痰消痞。杏仁、前胡、紫菀潤肺而通便,黨參、黃芪扶正補中,延胡索、白芷行氣止痛,白芍補血滋陰。二診在一診方中增入白術、建曲、懷山藥等味,以健脾運滯,恢復脾胃的正常機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