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瀉熱治發熱
www.x3hz.cn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9-3-26 14:33:00 

王金亮 侯紅霞 武振亨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外感邪氣多從皮毛口鼻而入,首傷肺系,若為風熱最宜傷津而致腑氣不通,況“肺與大腸相表里”,治當通腑瀉熱。通腑瀉熱可使滯留于腸道的毒素排出體外,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筆者對外感發熱常采用通腑瀉熱法治療,取效良好。
李某,男,11歲。2008年3月3號初診,自訴一周前出現咳嗽鼻塞,發熱頭痛,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口干。前醫曾輸青霉素治療,并口服撲熱息痛等藥,但仍發熱未解,也曾服中藥銀翹散加減未果。查體溫39.2℃,面赤唇燥,咽部充血,舌質紅,舌中心苔黃厚膩,觸之周身體若燔炭,胃脘脹滿,脈滑數。此實乃外感邪熱熾盛,津液已傷,當急下存陰,即以承氣湯加減,川大黃15克,芒硝9克,元參15克,甘草3克,3劑,每日1劑,水煎服。藥后患兒瀉下5次,便后自覺神清氣爽,體溫已恢復正常,但仍無食欲不振,周身乏力,即以平胃散加減以復胃氣:蒼術5克,陳皮5克,川厚樸5克,神曲9克,焦山楂9克,元參12克,麥冬9克,天花粉5克,竹葉5克,甘草3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藥后諸癥悉平。
本方以大黃泄熱通滯,破積行瘀。芒硝軟堅通里,攻下實火,元參清熱養陰生津,甘草解毒調和群藥,共起通腑瀉熱之功,為釜底抽薪之法。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