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湯證治體驗
治驗1:謝某,女,17歲,學生,于1995年6月就診;颊哂3天前不慎著雨,出現惡寒發熱,腰背困疼,鼻塞聲重,自服APC與感冒通片,略有好轉,但寒熱仍未去。刻診:痛苦病容,身困肢疼,時值夏月,卻著夾層衣服,口苦不欲咽,咽干不欲飲,體溫37.8℃,舌苔薄白而潤,脈象浮弦。此系太陽少陽合并癥,治以疏解太少二經之邪,方取柴胡桂枝湯加味。方藥:柴胡15克,桂枝6克,炒白芍6克,黃芩6克,太子參6克,清半夏6克,生姜6克,大棗10枚,炙甘草5克;另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此二味后下)。二診:上方服用1劑,似有汗出,3劑后,身徐徐汗出,頓感身體輕快,食欲略增,鼻塞已通,欲飲水潤咽,唯體溫仍在37.3℃左右,身困肢疼未去。上方加入羌活、獨活各5克,服用3劑,體溫36.8℃,余癥悉除。
治驗2:張某,男,36歲,工人,于2006年10月就診;颊哂谝恢芮盎几忻,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經治療好轉,但痼疾慢性胃炎復發。刻診:寒熱已去,鼻塞已通,胃脘痞滿,隱隱作痛,不思飲食,上肢酸困,按之心下有欲嘔狀,舌苔薄白滑潤,脈象弦細。脈證分析,系外邪雖去,但原發病受到影響,使胃中濕濁內結,升降失序,法當升清降濁,和胃散結,方用柴胡桂枝湯加味。方藥:柴胡10克,桂枝6克,炒白芍6克,黃芩6克,清半夏10克,黨參10克,生姜5克,大棗8枚,炙甘草10克;另加砂仁皮6克,代代花6克,厚樸花6克(均后下)。二診:上方服用3劑,胃脘部舒暢,上肢酸困已解,但仍不思飲食,于上方加入生麥芽15克,生山楂片6克。三診:已思飲食,但時有呃逆。囑服藿香正氣口服液以善其后。
體會:太陽少陽兩經合并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其機理為“表證雖不去而已輕,里證雖已見而不甚”(柯琴語),故仲景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之微結。但病邪已有趨里之勢,故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以擴展人們的視野,含有“既病防變”之義。論中所說的“發熱微惡寒”,不若太陽經的“發熱惡寒”,亦不若少陽經之“寒熱往來”,以示太陽證已輕,少陽證未甚。支節(即四肢百節)所以“煩痛”,與少陽經氣不利有關。太陽者,三陽之屏障;少陽者,三陽之樞紐。但此證以少陽樞紐不利為主,由于樞紐不利,亦使外圍之屏障失卻護衛之功,猶如窗欞之合頁失靈,其窗葉自然不能開闔。故仲景用小柴胡湯轉動樞紐,并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猶如旋轉合頁,使窗欞轉動有序。這樣可使外入之邪由內而外散出;上下之郁邪也可通過疏解而得到消除。
例1外邪郁而不解,已入少陽,故用桂枝湯外調營衛,小柴胡湯內和少陽;病在夏月,故加藿香、香薷以利祛除暑熱;后加入少量辛溫利竅的羌活、獨活,有利于內入之邪從表而散。例2病邪由上焦達于中焦,柴胡桂枝湯有和解中焦,升清降濁,由內達外之功,故取之。所加之藥多為芳香化濁之品,亦有利于營衛的流通。
柴胡桂枝湯還可以治療癲癇、膽囊炎、肝炎、抑郁癥等,其機理就在于此方能疏解表里、上下、內外等邪氣,正如明代盧之頤所說,“小柴胡復桂枝湯各半,憑樞葉開,并力回旋,外入者內出,上下者下上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