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神闕治療中風后排尿功能障礙
王麟鵬 劉慧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中風后發生尿失禁、尿急、尿頻等排尿功能障礙在臨床很常見。目前研究主要認為,其發生是由于大腦排尿中樞以及神經傳導通路,包括額葉、頂葉、基底節區、內囊、小腦、腦干等部位的病變,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稱為神經原性膀胱。急性期常發生急性尿潴留,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更明顯地表現為尿失禁(常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殘余尿)、尿急、尿頻等。尿路感染是神經源性膀胱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幾乎每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統感染史。由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殘余尿,降低了尿路對細菌的抵抗力,感染往往反復發作,不易完全控制。感染又可加重膀胱功能的異常。
導尿是最基本、最簡單的治法之一,適用于尿潴留以及頻繁發生尿失禁的患者。國內大多采取留置導尿法,但長時間留置導尿,尿細菌培養陽性率幾乎為100%。藥物治療在許多情況下效果欠理想,長期使用多有較明顯副作用。
筆者通過不斷實踐,結合賀普仁“賀氏三通法”之溫通法與金針王樂亭的經驗,總結出隔姜隔鹽灸神闕的方法,用于中風后排尿障礙的治療并進行前瞻性研究。通過評價治療前、后72小時排尿日記及尿失禁分級狀況,發現:①與治療前比較,該療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尿頻癥狀,有效地減少日均排尿次數,有效地減少夜間護理人員被叫平均次數;對照組治療后尿頻癥狀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②與對照組比較,該療法可有效減少白天急迫性尿失禁和夜間睡眠尿失禁的發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分級狀況。③通過觀察治療前、后泌尿系統感染發生情況,發現該灸法可能有助于減少泌尿系感染發生,但兩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可能與樣本量偏小有關)。④安全性方面,該療法安全性高,依從性強,看護不力引起的燙傷問題,認真操作可完全避免。為解決艾灸煙霧可能產生的過敏等問題,可安排患者在治療室中進行灸法治療,避免影響他人。另外,該療法操作簡單,家屬易于掌握,出院后可以繼續進行家庭治療。艾條價格便宜,易于購買;生姜、食鹽為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經濟。
治療方法:取神闕穴。食用鹽填滿肚臍(神闕穴),把生姜切成厚度約0.7~0.8cm,形狀近圓形的姜片,其最小直徑不小于4cm。將艾絨捏成底面直徑約3cm,高約3cm的圓錐體,置于姜片之上。再將姜片和艾絨置于填滿食鹽的神闕穴上。點燃艾絨,待其全部燒盡,連續灸2壯,每日1次。患者同時接受針對卒中的常規針灸治療,以手足十二針,即雙側曲池、合谷、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為主穴加減,平補平瀉手法。以上治療均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周。
從病因學而言,尿流動力學檢查對于明確排尿障礙原因非常重要,是對下尿路排尿功能進行分級的惟一客觀指標,可以比較精確客觀地揭示下尿路的功能狀態,同時將患者主觀感覺與膀胱儲存和排放能力具體聯系起來,為臨床提供一系列實用參數。目前一般認為,控制排尿的大腦皮層病灶以及神經傳導通路的永久性受損,會影響主觀抑制逼尿肌反射性收縮的能力,導致膀胱反射亢進,逼尿肌對壓力、疼痛和膨脹的刺激反應呈反射亢進狀態,呈不穩定性膀胱,膀胱內壓增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擴約肌松弛,導致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因此,在治療前、后進行包括膀胱充盈期的膀胱順應性、膀胱測壓容積、膀胱穩定性、膀胱感覺以及排尿期最大尿流率的逼尿肌收縮壓等內容的尿流動力學檢查,將有助于探究隔姜隔鹽灸的作用機理。另外,隔姜隔鹽灸法改善尿頻、尿失禁的機制是否與治療后膀胱殘余尿量減少,間接加強了膀胱的穩定性有關?該灸法有利于泌尿系感染的預防是否與治療后膀胱殘余尿量的減少,從而提高了尿路對細菌的抵抗力有關?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測定治療前、后膀胱殘余尿量,進一步研究來回答。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