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膏12大功用第 4 頁
7.除煩止渴,主消渴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有5方用于治療煩而渴,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竹皮大丸,均取石膏除煩解渴之功。《藥徴》言:“觀此諸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神農本草經》稱石膏治“口干舌焦,不能息。”《名醫別錄》謂其“止消渴煩熱。”晉葛洪《肘后方》用石膏30g搗碎,水500ml,煮取250ml,每次服20ml,治小便卒數,非淋,令人瘦。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為治療消渴的經典方,石膏清火止消渴,以上消、中消為宜。《儒門事親》用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g,甘草60g,為細末。每服6g,每日2至3次。治中暑煩渴。
8.安中通乳,主產后缺乳 《神農本草》論石膏“主產乳。”《大明本草》謂石膏“下乳。”清代名醫葉天土言石膏“產乳者,產后乳汁不通也,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辛寒能潤,陽明潤,則乳通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婦人乳無汁,單行石膏湯方,石膏120g,以水2升,煮3沸,稍稍服,1日令盡。”仝宗景在《通乳12法》一書中用白虎湯加玄參、麥冬、天花粉、竹葉、蘆根,重用石膏清瀉陽明之熱,陽明潤,津液得布,乳汁源流自旺。方中石膏之用量須靈活掌握,根據熱勢輕重調整用量,小量用15g,大量可用到100g。此藥甘寒,傷脾胃之程度遠較知母為輕,故只要熱盛,可放膽應用。
9.清熱通絡,主熱痹 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即解肌除煩又清里結之熱。熱痹初起多有發熱,口渴,脈大滑數,狀似溫病邪在衛氣,伴有關節疼痛,數日后關節疼痛部位出現局部紅腫,有灼熱感。重用石膏120g,多則250g。《吳鞠通醫案》中趙姓太陽痹案,其方用生石膏180g,并云:“(治痹)六脈洪大已極,石膏少用,萬不見效,命且難保。”現代名醫王季儒、章真如,治療熱痹皆重用生石膏,并把石膏列為治療熱痹必用之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