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啞門穴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 李祥農 山東省沂南縣中醫院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是青壯年的常見病,多由于咀嚼功能不平衡,咀嚼肌的痙攣所導致的疾病,中醫學認為屬“痹證”范疇。臨床表現下頜運動時顳頜關節有彈響或摩擦音,咀嚼功能障礙,張口、閉口受限,耳前區疼痛,嚴重影響進食。我們采用針刺啞門穴為主治療此癥,收效滿意,現簡介如下:
治療方法
1.取穴 主穴:啞門:位于后頸部,在后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配穴:合谷(雙)。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操作方法 選30號1.5寸毫針,用挾持法緩慢進針,啞門穴針深約1寸左右,得氣后持續輕或中度平穩捻轉1分鐘左右,即囑患者試行張、閉口運動,此時癥狀一般即有減輕或消失,同時張口度亦增大,即可取針。然后再以同法針刺合谷穴,留針1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癥狀消失后須鞏固治療3~5次。
病案舉例 鄭某,男,48歲,2003年9月22日初診。來診時右顳下頜關節疼痛并伴有彈響36天,不能張大口,只能半流質飲食,曾在某院做封閉,服消炎鎮痛劑及中藥均無效。經針刺啞門配合谷治療一次后,癥狀均消失,鞏固治療5次,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 啞門穴位于督脈,又是陽維脈之會穴,督脈是諸陽之海,而手足三陽皆通于面部,故針刺啞門穴可通調諸陽經絡氣血以解痙而止痛。合谷穴是手陽明之原穴,入下齒中與足陽明經交叉并在鼻旁相接,合谷穴又是四大總穴之一,“面口合谷收”,故配合該穴可取得相得益彰的良效。(編注:一般來講,為安全起見,啞門所刺深度為0.5~1寸,此處啞門穴針深約1寸左右為作者經驗,望廣大醫生謹慎行之)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