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診治慢性肝炎經驗
□ 陸為民 徐丹華 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
慢性肝炎多數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不耐勞累等癥狀,并可伴有右上腹季肋部不適或隱痛、脹痛。部分病人可逐漸出現腹部癥塊,少部分病人尚可反復或持續有輕度黃疸。因此,從其癥狀表現來看,多屬中醫學“脅痛”、“黃疸”、“癥積”等病證范疇。徐景藩教授從醫60余年,對本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生有幸參加“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師從徐老,侍診左右,獲益良多,茲將其治療慢性肝炎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濕熱為主要病理因素
脾運不健是病理關鍵
肝與脾在生理病理上關系密切。肝主疏泄,如肝失疏泄,則脾土升降失常。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土壅遏,亦可影響肝氣之疏泄。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健全,則氣血充足,肝體得養。脾運無權,則氣血不足,肝失所養。而肝之余氣泄于膽而成膽汁,助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如果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膽液外泄,則可成黃疸之疾。濕熱蘊久,肝陰暗耗,藏血失職,血絡不寧,又有吐衄動血之變。而脾運不健,脾氣虛衰,失于統攝,亦可有出血之虞。
慢性肝炎大都有急性肝炎之病史,更有失治或遷延、反復的經過,但綜觀病因,中醫認為多屬濕熱未凈,遷延不愈所致。濕熱困遏脾胃,損傷肝體,脾失健運之職,肝失疏泄之能,可表現為濕熱氣滯之證。臨床可見口苦口黏,惡心嘔吐,納少厭油,脘腹脹悶,或有噯氣,腸鳴,大便溏垢或秘結,脅肋作脹或脹痛,小溲色黃,舌質紅,苔黃膩或薄黃,脈象弦滑等,少數病人可能有黃疸。病程經久,或未經適當休息和積極治療,濕熱兩傷肝脾,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肝體既損,復失所養,則可造成肝脾兩虛。臨床可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納谷不香,肝區不適或勞累后疼痛,頭目眩暈,目澀視糊,大便易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弦等。若進一步發展,則脾土衰敗,瘀血內著,可導致癥積、臌脹之變。部分病人病情活動,可見濕熱反復消長。部分病人濕熱癥狀雖不明顯,但很快出現土敗木賊之癥積、臌脹。若患者素體陽氣不足,或濕重于熱,耗傷陽氣,可進一步造成脾腎陽虛。若患者素體陰分不足,或胃熱素盛,則濕從熱化,灼傷肝腎之陰,可導致肝陰虛,甚至肝虛血熱之證。
綜上所述,慢性肝炎以濕熱、氣滯、血瘀為主要病理因素,其中又以濕熱為先。慢性肝炎濕熱之所以持續不清,當責之于脾。脾屬土,主運化水濕,同氣相求,濕熱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受遏,進而壅阻肝膽,肝體受損,膽汁外溢肌膚而形成黃疸。故自《內經》始,歷代醫家對黃疸均一致認為乃脾經濕熱所致。若平素飲食不節,長期嗜酒,或勞倦太過,或有其他疾病,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精不布,濕從內生,此時尤易感受濕熱,誠如薛生白所云:“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濕熱傷脾,脾運無權,濕自內生,內外合邪,致濕熱有增無減,惡性循環,而使慢性肝炎遷延不愈。因此,慢性肝炎病程中,既有外來濕熱之邪,又有內生濕熱之病機,濕熱既是慢性肝炎的病因,又是其病理產物。
總之,徐老認為,臨床所見慢性肝炎以脾胃證候為主,病機乃脾胃功能不足,土虛則肝木乘侮,故常先有脾胃濕阻證候,如神疲無力、肢體倦怠、食思不振、食后脘腹不適等癥,繼而出現肝經征象,而且從急性遷延至慢性期,脾胃癥狀始終可見。因此,慢性肝炎的主要病理關鍵是脾運不健,病理本質是肝脾同病,主要病理因素以濕熱為先,兼氣滯、血瘀,治療大法應以健運脾胃為主。因此,徐老認為顧護脾胃是慢性肝炎治療中最為重要的法則,必須貫穿于本病治療的始終,或化濕運脾,或疏肝健脾,或調養肝脾,或補益脾腎,均以顧脾為要。而《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論,則從另一方面強調了脾的重要性。
辨證要點
徐老強調,慢性肝炎的臨床辨證,應從整體出發,將臟腑氣血和濕熱肝火等病理因素與虛實的病理屬性全面綜合考慮,分清其先后主次,然后才能恰當地論治。
辨在肝在脾
凡病史久,素體脾陽不足(如平時畏寒,稍食油膩即易便溏等),病起因勞累飲食不調,自覺全身無力,倦怠,食后腹脹,有黃疸或輕度浮腫,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較淡,脈象濡小者,多應歸之于脾經病變。雖在病程中出現脅痛,還應從脾虛木侮去考慮。素性抑郁或急躁,自覺癥狀一開始即以脅痛為主,且脘痞噫氣,脅痛由一側而引及兩側或胸乳脊背,脈弦,舌苔不膩者,可以認為主病在肝(然臨床上以脾病為多)。前者應以健脾為主,后者當以疏肝理氣為要。如屬脾虛肝郁,肝脾同病,則兩者兼而治之,惟主次必須分清。
辨氣血虛實
在氣在血,有時雖難截然分開,但仔細辨證亦能加以區別,或者知其何者為主,對治療大有裨益。
脅痛一證在本病頗為多見,如鈍痛隱痛或僅有不適感,或疼痛由右脅下轉至左脅下,或痛引乳部脊背者多屬肝氣郁滯或竄絡(這類患者肝臟腫大多不太顯著,質地亦較軟)。如痛位固定,或呈刺痛,經久不已,用一般氣分藥物效果不著,兼有明顯的肝脾腫大,符合中醫癥積之體征者,多屬血瘀。面色灰滯無華,舌質紫(包括全舌紫色或局部有大小不等的紫色點片),有肝掌蜘蛛痣等體征,更可作為血瘀的診斷。
如以腹脹為主者,一般都不離氣病。需分虛實,虛者由脾土中虛,陽氣不運,所謂“氣不收攝”而脹。這種虛脹的特點是:
(1)午后入夜尤甚,吃油膩食物或牛奶后腹脹輒加重,或兼有下肢浮腫。
(2)大便次數雖多而腹脹依然,且多數伴有便溏。
(3)食量雖不甚減,但全身無力,面色較白光白,久而易現血虛的證候。
(4)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多濡細或弦細。
實脹系氣滯不化所致。引起氣滯的因素很多,如濕阻、肝郁、或兼食積等。實脹之延續時間較短,影響食欲食量,腹脹部位以脘腹為主,可以引及兩脅,大便秘結時其脹尤甚,大便通調或次數增多時腹脹減輕,多伴有噫氣矢氣。如舌苔白膩、口黏口甜、小溲黃,甚或目膚亦黃者,屬于濕阻。腹脹而兼有脅痛,部位不定,癥狀輕重常與精神情緒有一定關系,脈弦,則是肝郁的特點。如兼食積者,多由飲食不當而引起,腹脹按之則痛,不思納,舌苔黃或垢膩,矢氣多且臭,大便干結,經消導食滯的藥物治療,并注意飲食質量的控制后腹脹可緩。
慢性肝炎為慢性疾患,按久病多虛的一般規律而論,自應考慮到病程既久,氣血功能均有不足的一面,特別是本病多數具有脾虛的證候。但必須詳細辨證,具體審察患者是因虛而致病,還是因病致虛。徐老認為,有不少病人常有濕或濕熱的證候表現,是由濕邪困遏,經久而致脾虛。亦有因肝氣郁結而乘侮脾土,或由于肝郁日久而化生肝火,產生脅痛頭昏欠寐,面赤生火,情緒急躁,或兼齦齒衄、鼻衄,脈象弦,舌尖紅等癥。少數患者由于脾濕不化,釀成痰濁,阻于絡脈,脅痛引背,舌苔白膩。這些病理因素就其性質而論,都屬實邪。至于血瘀內留,結成癥積,亦同樣屬于實證的范疇。總之,慢性肝炎患者的虛實是較為錯綜復雜的,臨床上以本虛標實者占多。必須慎察精詳,辨其虛實程度以及主次關系,才能在不同階段予以正確的治療。
治療體會
擬訂計劃尤重要
針對個體體質、發病過程和證候特點,擬訂治療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慢性肝炎的病程較長,既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又不能漫無目的,心中無數。一般應有2~4個月甚或更長一些的治療時間。在步驟上可以先治標后治本,或者標本同治。也可以先集中解除某些主要癥狀,然后予以培補整體,鞏固提高。
舉例來說,本病在臨床上表現為脾虛肝郁證的頗為多見,如曾治一姓黃患者,男,病史2年,由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遷延不愈而成慢性肝炎,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脅痛隱隱,噯氣,便溏。舌質稍淡而紫,舌苔薄白,脈象弦小,肝脾俱腫大,質地II級,轉氨酶升高,認證為脾虛肝郁,氣滯血瘀,藥物治療的第一階段以疏肝健脾兩法并進,第二階段以健脾與行氣化瘀結合,祛瘀藥物的藥品劑量逐漸增加。第三階段則以健脾結合養血,培補整體。選擇方藥后按上述計劃執行,病情好轉甚滿意,歷3個月后癥狀消失,體力增加,肝脾腫消,肝功能檢查恢復正常。出院后服丸劑鞏固,隨訪半年余,效果良好,已恢復工作,一如健康人。徐老診治這樣的病例甚多,體會到治療計劃的擬定尤為重要。治療計劃的內容,除了藥物內服外,尚應全面考慮到患者的飲食宜忌、休息,以及外治療法、針灸等措施的配合,掌握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原則,適當留以靈活加減的余地。當病情有所變化或效果不夠滿意,甚至發現辨證有不確定之處,應及時修改計劃。計劃擬定后,可以告訴病人,提出配合休養治療各方面的要求,便于取得病人的合作,發揮病人自身的積極性,有利于療效的提高。
健脾疏肝是常法
一般用健脾藥物要時間長而且反復運用。黨參、白術、甘草、山藥、紅棗等都是常用的普通藥物。腹脹便溏以黨參為宜,脘痞納少則可易以太子參。兼有濕阻者,蒼術、白術同用。脾陽不運則加溫運之劑,如干姜、附子等。病久脾病可及于腎,脾腎之陽俱不足時,當加益腎之品。疏肝劑中柴胡最好用醋炒,脅痛胸悶不舒,氣機不利,柴胡應與枳殼、桔梗并進。肝區有垂痛感,可佐以升麻,脅痛雖不甚重,但時覺有氣攻竄,用一般疏肝藥物效果不佳時,可加入九香蟲、絲瓜絡。脅痛時左時右,時而引及后背,乃絡道失宣,可加入路路通、旋覆花、佛手花、綠梅花等品。若肝經郁火者可用丹皮、山梔、桑葉,有些患者兼服加味犀黃丸而獲效。柴胡、香附、砂仁、烏藥、沉香等理氣藥性偏燥,如有郁熱或陰分不足者,不宜多用久用。
活血化瘀相兼施
由氣滯血郁而漸發展成為血瘀,血瘀不散,絡脈澀滯,是病已深痼,必借化瘀活血消其癥積,否則氣血一再凝滯,中焦陽氣不運,有延成臌脹重癥之可能。化瘀活血必須佐以行氣理氣,才能達到“氣行則血行”之目的。祛瘀活血常用藥物如丹參、歸須、赤芍、桃仁、紅花,只能在早期應用才有效。如瘀血顯著則必須加用三棱、莪術、三七、鱉甲、炮山甲、水蛭等藥,方能散結化癥。澤蘭活血消癥,天仙藤疏氣活血,適用于肝脾腫大而伴有疼痛者。若脾臟腫大不消,體質不甚虛者,可常服金匱鱉甲煎丸,每日2~3次,每次3錢,祛瘀藥物應用亦需有較長時間,不能急切圖功。審其形體脈象有不足之征者,可適當輔用養正之品,只要善于掌握配伍,雖用達數月之久,亦不致有動血傷正等副作用。
清熱利濕須重視
只要有濕熱證候的存在,就不能忽視清熱利濕的治法。尤以濕為黏膩之邪,濕邪氤氳不化,妨礙脾臟運化功能,影響氣血的流暢,不僅使疾病遷延不已,甚至會向惡化方向發展。凡遇口膩口甜,黃疸反復,癥狀持續(如胃呆無力等),平胃散為必用之方。不少病例濕蘊不化,谷丙轉氨酶增高,用平胃散加芳香分利合法,待舌苔漸化,癥狀與肝功能也往往相應地改善。濕熱并重者,宜清熱利濕并用,如茵陳胃苓湯與梔柏夏枯草。夏枯草辛苦微寒,泄肝火,解內熱,對于肝臟疾患有里熱的證候甚為適用。每日用量不少于4~5錢。
女性當察月經期
慢性肝炎病例中女性不少,結合婦女月經生理等方面的特點頗為重要,如經行期間經量正常,此時不宜用祛瘀活血藥。月經澀少不暢,雖有脾虛氣陷的證候,也不宜多用升麻。月經過多有血虛者應佐以養血之劑。如月經衍期,經來腹痛而確系瘀血所致者,祛瘀活血藥可以結合運用。最好在經至前旬日左右投以祛瘀通經藥物。平時可于一般治肝劑中加入茺蔚子、天仙藤。凡情志不暢,癥狀波動與精神情緒有關的患者,應著重予以疏肝解郁。上列疏肝理氣方藥中適當選加合歡皮或花、香附、百合或甘麥大棗等甘緩之劑,頗有裨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