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教授辨治腦血管病經驗
□何慶勇 張良登 馮燕佼 北京中醫藥大學
張吉教授為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之一,從事中醫針灸教學、科研及臨床醫療工作50余載,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張吉教授針藥并用,擅長治療多種疑難痼疾,筆者有幸跟隨張吉教授學習,受益匪淺。本文就張吉教授辨證治療腦血管病經驗整理如下。
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法治療腦梗塞后遺癥
徐某,男,57歲。2005年3月5日初診。
患者于2004年3月7日突發眩暈,出現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失語,由家人送至北京某醫院,急查CT示:左側基底節大面積腦梗塞。后患者出現右側額紋消失,右鼻唇溝變淺,口角流唾,右側上、下肢肌力0級。經西藥(具體藥物不祥)對癥治療,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患者現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不能言語,右足內翻,右側面癱,舌體向左偏斜,脈沉細無力,舌體紫暗,有瘀斑,苔少。CT檢查:左側基底節大面積腦梗塞。
診斷:中醫:瘀阻腦絡,中風不語證。西醫:腦梗塞后遺癥。
治法: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處方:針刺:(1)頭針:左頂顳前斜線(頭皮運動區)。選用0.3×40mm的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次。(2)體針:頭部取廉泉、天突,患側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陽池,下肢取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懸鐘、三陰交、太溪、太沖、昆侖、申脈、足臨泣。施以平補平瀉,針灸隔日1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中藥:熟地、丹參、制黃芪各15g,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沙苑子、女貞子、仙靈脾、何首烏各12g,炙甘草6g。每日1劑。針藥并用經14次治療后,語言有進步,能言語,但言語不清,右側上肢、下肢肌力Ⅲ級,右上肢能抬高至胸部。針藥同前。至2005年4月27日,吞咽困難明顯改善,右手指可伸可曲,右臂可上抬至胸,右足內翻較前改善。前方針刺加丘墟、解溪,中藥加川芎12g,續治至2005年5月8日患者癥狀大減,能自行進食,無明顯的吞咽困難,右上、下肢肌力Ⅳ(-),患者能自行走路。隨訪1年,患者病情平穩,未見復發。
按 腦梗塞后遺癥中醫屬于“中風”的范疇,本病起病急、臨床癥狀多樣、病情變化迅速。常見“三偏”癥狀: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三癥同時出現的一組癥狀。針刺頭皮運動區、廉泉、曲池、三陰交、太溪等可有效縮小腦梗塞的后遺效應,減少壞死灶區的水腫和炎性反應,還能使腦缺血半暗區神經元線粒體的超微結構有所改善,并使神經元數量明顯增加。針灸治療腦梗塞后遺癥明顯的優勢。丹參、制黃芪等功效為益氣、活血、化瘀;茯苓、澤瀉等具有通絡、祛瘀、行氣血的作用;熟地、女貞子、仙靈脾、何首烏等溫經、養血、活血。針灸加中藥辨證治療腦梗塞后遺癥之中風不語,半身不遂,可充分調動病人的自身調節功能,促進腦細胞代謝和腦循環,從而提高治愈率,促進患者康復。
益氣活血、舒筋通絡法治療小腦出血后遺癥
劉某,女,56歲。2004年12月26日初診。
患者于2004年10月26日晨出現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左側面癱,嘔吐,腹瀉,意識清楚,遂入某醫院急診。CT提示小腦出血量30ml,住院1月余后出院。左側面癱,口角右偏,左側額紋存在,左側上下肢活動不利,走路不穩,健忘,意識清楚,語言稍有不利。服西藥治療(具體不詳)癥狀稍有緩解。患者現左側面癱,口角右偏,兩側額紋正常,左側鼻唇溝變淺,鼓腮左側漏氣,左側上下肢活動不利,走路不穩,健忘,意識清楚,語言清晰,眠可,納差,二便不調,舌質暗,苔淡黃,脈沉弦。查體:左上、下肢肌力Ⅲ級。左側Babinski’s(+),其他體征及病理均正常。
診斷:中醫:中風(氣虛血瘀經痹證)。西醫:小腦出血后遺癥。
治則:益氣活血,舒筋通絡。
處方:針刺:百會、風池、風府、啞門、大椎、風市、氣海、足三里、梁丘、血海、三陰交、中渚、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陽陵泉、絕骨、解溪、昆侖。具體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取直徑0.25mm,長40mm的毫針針刺上述各穴,行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次,針刺隔日一次。
中藥:生黃芪15g,當歸15g,赤白芍各12g,鹿角膠(烊化)12g,龜板膠(烊化)12g,女貞子12g,地龍12g,桃仁10g,紅花12g,懷牛膝15g,桂枝12g,鉤藤15g,炙甘草6g。每日l劑。
治療三周后,患者左側口角右偏改善,左側鼻唇溝變淺改善,鼓腮左側漏氣減少,左側上下肢活動不利減輕,走路活動不穩減輕,記憶力提高,意識清楚,語言清晰,眠可,納佳,二便調,大便1日1次,舌質紫暗,苔淡黃,脈弦細。中藥前方加補骨脂12g,絡石藤12g,川芎10g,伸筋草10g。針刺前方加環跳、陰谷、陰陵泉、太沖。繼續治療兩周后,患者左側口角右偏明顯改善,左側鼻唇溝變深,鼓腮左側漏氣顯著減少,走路不穩較前明顯改善,記憶力提高明顯,意識清楚,語言清晰,舌質紫紅,苔淡白,脈弦細。中藥前方去地龍、桃仁、絡石藤,加雞血藤12g,三棱10g,秦艽10g。針刺前方加腰陽關、大腸俞。繼續堅持治療1月后,患者左側口角基本無右偏,左側鼻唇溝深度恢復正常,鼓腮左側漏氣不明顯,兩上下肢活動基本自如,記憶力提高至正常水平,意識清楚,語言清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有力。患者繼續鞏固治療3月后,患者諸癥狀基本消除,兩側面肌對稱,口角對稱,鼻唇溝居中,能自行行走,兩下肢活動正常。左上、下肢肌力Ⅳ級。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 小腦出血后遺癥屬中醫中風范疇,多因腎陰耗傷,導致肝陽偏亢;或郁思過度,導致經絡臟腑功能失常,而陰陽偏頗,氣血逆亂,經痹血瘀,誘發中風。本病為中經絡之后遺癥。本病例辨證為氣虛血瘀經痹證,故張老治以益氣活血,舒筋通絡,中藥以生黃芪、當歸、赤芍、白芍、鹿角膠、龜板膠、女貞子、地龍、桃仁、補骨脂、絡石藤、川芎、紅花、懷牛膝、桂枝、鉤藤等舒筋骨,調氣血,利關節,培補元氣,驅散邪氣;針刺取百會、風池、大椎、內關、風市、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梁丘、血海、陰陵泉、太沖、中渚、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陽陵泉、絕骨、解溪、昆侖、風府等行氣活血,使虧損之氣得以補還,使瘀阻之血得以順行,疏通經絡,營養筋骨。針刺與藥物治療結合,藥物以物質的形式直接進入體內,直接改善機體內環境,調節陰陽臟腑的功能,而針刺以刺激方式疏通經絡,通過經絡途徑,激發和調節人體一切積極因素,實現疾病的良性轉換,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