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治療
葉永安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
酒精性肝病(ALD)為長期酗酒所致的連續性肝臟損傷,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變幾個病理過程。在本病的發生過程中,這幾種病變可單獨發病,或同時存在,或以任何形式混合存在。中國酒民約有三億多人,酒精性肝病患病率為4%~5%。現代醫學對酒精性肝病尚無有效療法,所以發揮中醫藥防治酒精性肝病的優勢已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現實問題。東直門醫院消化科針對酒精性肝病經過近二十年的中醫理論、臨床及實驗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經驗,現作一初步介紹。
中醫學雖無酒精性肝病的確切病名,根據其病因、病理及臨床表現,可歸于“傷酒”、“脅痛”、“酒癖”、“酒臌”及“酒疸”等病。歷代文獻中,對長期大量飲酒的危害性,及其所造成的肝損害,已有比較深的認識。
1.病因特點
中醫學認為少量飲酒有益,過量則為害。過量的酒是一種濕熱有毒之邪,如蘇敬在《新修本草》中認為:“酒,味苦,大熱有毒。”明代萬全《萬氏家傳點點經》論曰:“酒毒濕熱非常,肆意痛飲,臟腑受害,病發不一!庇纱丝v酒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屬濕熱毒邪范疇。
2.基本病機及演變
依據古代文獻及我們的臨床觀察,本病病機及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過量飲酒之時,酒毒濕熱之邪,蘊結中焦,傷及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蘊而化熱,濕熱蘊結,或停于脘腹,或阻于脅下,而出現胃痞,脅痛等傷酒之證。此時傷及肝、胃。
中期:縱酒日久致痰濕蘊結,阻于中焦,氣機不暢,血行亦不暢,漸則氣滯血瘀,氣、血、痰互結,阻于腹中,結成積塊,停于脅下則為痞塊,此時肝脾俱傷。
晚期:依然縱酒,氣、血、痰日久不化,肝脾不調,久則及腎,此時肝、脾、腎俱損,而成本虛標實之證。肝傷則氣滯血瘀;脾傷則痰濕蘊結;腎傷則水濕內停,氣、血、水凝聚腹中而成酒臌。關于正虛,有幾種情況:一是腎陽不足無以溫煦脾土,而成脾腎陽虛,另一種是腎陰虧損,肝木失于滋榮,而成肝腎陰虛之證。再一種是脾、胃、肝、腎俱傷而以氣陰兩虛為著。
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若濕濁內阻,郁而發黃,則為黃疸,即“酒疸”。
3.酒精性肝病的發病與體質的關系
古代醫家認識到,酒精性肝病的發病與體質因素有一定的聯系。主要是和素體稟賦不足以及脾胃虛弱密切相關。正如《世醫得效方·卷第三》中說:“大抵五疸惟酒疸變癥最多,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輒亂者!薄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中有:“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谷少者,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由此推論,稟賦強弱在本病中占有一定地位。《圣濟總錄·卷第七十三》中記有:“論曰胃弱之人,因飲酒過多,酒性辛熱,善渴而引飲,遇氣道否塞,酒與飲俱不化,停在脅肋,結聚成癖,其狀按之有形,或按之有聲,脅下弦急脹滿,或致痛悶,肌瘦不能食,但因酒得之,故謂之酒癖。”在《圣濟總錄·卷六十·黃疽門》中又有:“論日胃虛谷少,醉以人房,冒犯風邪,胃中熱毒,隨虛入里,小便黃赤,熱毒內聚,心下懊痛,熏發肌肉,則身目發黃……”
我們通過臨床實踐,并結合古代文獻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到中醫對酒精性肝病的認識可歸納為:早期與“傷酒”、“脅痛”、“酒癖”相對應,偏于熱證,以實為主或實中夾虛;中、晚期對應于“酒癖”、“酒臌”,以虛為主或虛中夾實。病變部位在肝、脾、腎,涉及胃、膽。早、中期以脅下有積塊、脅痛、腹脹、納少、干嘔等為主要表現,以痰濕內阻、脾胃虛弱、肝脾不和為主要病機,晚期則以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等為主要病機。其中,稟賦不足、脾胃虛弱者更易于發病。
4.臨床治療
截斷病因,盡早戒酒為治療酒精性肝病的根本。傳統治法主要為化痰祛濕、調理氣機、導滯通便、益氣健脾、溫中通陽、活血化瘀、降逆和胃、消食和胃等方法,F代則多為分期治療、辨證治療和專方專藥治療。我們在臨床上以分期治療為主。
根據病情演變及臨床表現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依我們臨床觀察,早期以肝郁痰阻、肝經郁熱多見,宜調肝理氣、化濕、清熱解毒;中期多見肝膽濕熱、痰食阻滯及氣滯血瘀,重在調肝理氣、活血化痰消積;晚期則多見肝脾血瘀、脾虛水停、脾腎陽虛及肝腎陰虛等多種證候,在行氣活血、化濕利水的同時要兼顧正虛的一面。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補氣、溫陽、滋陰之品。對于晚期并發癥要配合西藥進行搶救治療。
調肝理氣多用柴胡、香附、青皮、陳皮、厚樸等;活血多選用桃仁、紅花、赤芍、三棱、當歸、王不留行、蒲黃、丹參等;化痰濕用茯苓、薏苡仁、蒼術、陳皮、半夏等;用枳椇子、葛花、黃芩、黃連解酒毒;用西洋參、黨參、沙參、冬蟲夏草、黃芪、白術、茯苓、肉從蓉、仙茅等補虛。早期可選用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和逍遙散加減,中期宜用龍膽瀉肝湯、六磨湯和血府逐瘀湯等加減,晚期則可選用隔下逐瘀湯、實脾飲、附子理中丸合濟生腎氣丸以及一貫煎等。
筆者體會,臨床上注意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要區分早、中、晚三期,每一期要辨清在氣在血、屬痰屬濕、屬虛屬實。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注重整體同時又考慮到局部是中醫學特色和優勢所在。動與靜相結合,在處方用藥時,動藥與靜藥根據病情進行配伍應用,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