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療枕神經痛驗案
□ 丁元慶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桂枝加葛根湯治驗
患者,段某,女,52歲,濟南市人。2003年8月21日初診。頭痛2年加重10天。近來天氣炎熱,納涼受寒,頭痛劇烈,以左枕部為主,呈搏動性痛,固定不移,影響睡眠。出汗多,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體格檢查:血壓120/70mmHg,左枕神經出口壓痛(+)。頸椎正側位片:椎管狹窄。中醫診斷:太陽頭痛。辨證:寒凝絡痹。西醫:枕神經痛。治法:散寒疏利太陽經脈,通絡止痛。處方:桂枝9g,生白芍18g,葛根30g,當歸15g,天南星6g,姜黃9g,天麻15g,威靈仙18g,炙甘草9g,6劑,水煎服,每日1劑。全天麻膠囊2粒,口服,每日3次。
二診:頭痛明顯減輕,昨日起左手拇指疼痛,強迫伸直位,出汗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上方加姜黃12g,6劑,水煎服,每日1劑。盡劑,頭痛解。
按 太陽頭痛與足太陽經脈循行部位有關。《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是動則病沖頭痛……是主筋所生病者……頭顖項痛……。”頭痛項強,病在太陽。故用《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為主方,以散寒疏邪,暢利太陽經脈,加天南星、姜黃、威靈仙通絡止痛,臨床用之常能獲效。
葛根芩連湯加味治驗
患者,孟某,女,36歲。2004年5月19日初診。頭痛7~8天。初起受寒,頭痛項強,不發熱。現頭痛不止,以左枕頸部疼痛為主,呈波動性痛;頭皮觸痛明顯,伴頭暈、睡眠減少。舌淡暗,苔黃膩厚,脈微浮弦。左枕神經出口處壓痛明顯,余顱神經未見異常。診斷:中醫:外感頭痛,證屬風熱夾濕熱阻滯太陽、少陽經脈。西醫:枕神經痛。治法:外散風寒,內清濕熱,兼疏利經脈氣血。處方:葛根24g,黃芩9g,黃連6g,茵陳蒿15g,當歸12g,川芎9g,天麻15g,生薏苡仁30g,麻黃6g,炙甘草9g,蔓荊子18g,薄荷9g(后下)。4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頭痛基本緩解,疼痛時間縮短,程度減輕,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弦細。上方去黃芩、黃連、白鮮皮,加僵蠶12g,羌活6g,5劑,水煎服。后以它病就診,問及頭痛事宜,述上方盡劑而愈。
按 枕神經痛屬于風寒者最多,但濕熱證臨床亦時有所見,濕熱壅滯太陽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濕熱壅滯陽明則宜葛根芩連湯,濕熱郁滯少陽可用茵陳蒿湯,若三陽合病,則可以統而治之。本案為濕熱內蘊,風寒外襲,故用葛根芩連湯加茵陳蒿、生薏苡仁、麻黃、川芎、薄荷等內清外散,表里兼治。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