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第 11 頁
五、祛暑劑
祛暑劑是以藿香、佩蘭、香薷、鮮銀花、鮮扁豆花、鮮荷葉、西瓜翠衣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療暑病的中成藥。祛暑劑分為祛暑解表、祛暑清熱、祛暑利濕和清暑益氣四類。臨床以身熱、面赤、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脈數或洪大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等見上述癥狀者。
1.祛暑清熱劑 適用于夏月感受暑熱之證。癥見身熱心煩、汗多口渴等。例如甘露消毒丸。
2.祛暑解表劑 適用于暑氣內伏,兼外感風寒證。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心煩口渴等。例如藿香正氣水(丸、膠囊)、保濟丸。
3.祛暑利濕劑 適用于感冒挾濕證。癥見身熱煩渴、胸脘痞悶、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
4.清暑益氣劑 適用于暑熱傷氣,津液受灼證。癥見身熱煩渴、倦怠少氣、汗多脈虛等。例如清暑益氣丸。
注意事項:(1)暑多挾濕,祛暑劑中多配伍祛濕之品,但不能過于溫燥,以免耗傷氣津;(2)忌生冷、油膩飲食。
六、溫里劑
溫里劑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溫里助陽、散寒通脈等作用,用以治療里寒證的中成藥。溫里劑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大類。臨床以畏寒肢涼、喜溫蜷臥、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脈沉遲或緩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痙攣、末梢循環障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見上述癥狀者。
1.溫中祛寒劑 適用于中焦虛寒證。癥見脘腹疼痛、嘔惡下利、不思飲食、肢體倦怠、手足不溫、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等。例如附子理中丸(片)、黃芪建中丸。
2.回陽救逆劑 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甚至陰盛格陽或戴陽的危重病證。癥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脈沉細或沉微等。例如參附注射液。
3.溫經散寒劑 適用于寒凝經脈證。癥見手足厥寒,或肢體疼痛,或發陰疽等。例如小金丸、代溫灸膏。
注意事項:(1)凡實熱證、素體陰虛內熱、失血傷陰者不宜用;(2)孕婦及氣候炎熱時慎用。
七、表里雙解劑
表里雙解劑是以解表藥與治里藥為主組成,具有表里雙解作用,用以治療表里同病的中成藥。表里雙解劑分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溫里三類。臨床以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實里虛、表虛里實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熱、表里俱虛、表里俱實等表現為辨證要點。
臨床用于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痔瘡、痢疾、胃腸型感冒、急性腎炎等有表里同病表現者。
1.解表攻里劑 適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實積之證。既有表寒或表熱的癥狀,又有里實表現。例如防風通圣丸(顆粒)。
2.解表清里劑 適用于表證未解,里熱已熾之證。既有表寒或表熱的癥狀,又見里熱表現。例如葛根芩連丸。
3.解表溫里劑 適用于外有表證而里有寒象之證。臨床兼見表寒與里寒的癥狀。小青龍膠囊(合劑、顆粒、糖漿)、五積散。
注意事項:(1)必須具備既有表證,又有里證者,方可應用,否則即不相宜;(2)辨別表證與里證的寒、熱、虛、實,然后針對病情選擇適當的方劑;(3)分清表證與里證的輕重主次。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 01-04 
[醫藥考試]2015年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 12-01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第三期難治 10-20 
[醫藥資訊][組圖]第三期難治病明中醫學術沙 10-19 
[醫藥資訊]符合條件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納入 09-28 
[五絕動態][組圖]五絕指針療法確定為2015百 08-15 
[五絕動態][組圖]定興縣五絕指針按摩服務中 07-29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首屆華企峰 07-27 
[醫藥資訊][組圖]首屆華企峰會2015百項健康 07-27 
[醫藥考試]首批中醫類別實踐技能考試國家基 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