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國勞模中醫人風采錄
洪敏俐,女,漢族,1967年4月生。現為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肺系病學術委員。
洪敏俐從事內科臨床15年,擅長呼吸內科,是醫院ICU中心技術骨干。曾先后到廣州醫學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研修呼吸內科和纖維支氣管鏡等,并作為訪問學者前往英國研修,主要從事呼吸系統疾病及臨床研究等科研工作。
洪敏俐結合本地實際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儀器,提高了診治水平,并率先開設哮喘專科門診,已診治哮喘患者數千人次,贏得了廣大患者的好評。她積極開展纖維支氣管鏡,肺功能等檢查和治療,機械通氣的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為危重疑難病癥的治療提供有力的支持。她作為醫院ICU的技術骨干,對危重癥、膿毒血癥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搶救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呼吸衰竭的機械通氣采用“感染控制窗”,有創與無創序貫治療,縮短了上機的時間,減少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幾十年來,她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2007年獲得“漳州市第一屆青年科技獎”、“感動漳州人物”和“全國醫德標兵”稱號。2008年獲“福建省先進工作者”和“福建省青年五四獎章”。2009年獲“漳州市優秀人才”等光榮稱號。
李景華,男,漢族,1959年1月28日出生,中共黨員,主任中醫師。現任吉林省松原市中醫院副院長,兼任吉林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吉林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和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曾獲得市勞動模范、省五一勞動獎章和省特等勞動模范。
他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尤其對心腦血管病、肝膽病、糖尿病、腎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作為松原市中醫院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吉林省中醫重點專科中醫腦病科和肝病科項目負責人,他堅持以中醫為主,突出中醫特色,制定并優化腦中風、高血壓病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療方案,使兩個科室成為醫院的支柱科室。他研發的8個中藥品種,成為中醫重點專科的專用藥物,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他提出“痰瘀內阻,百病由生”的觀點,指導內科疾病診療取得了明顯效果。他發表10余篇學術論文,曾獲得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成果優秀獎。
他始終工作在臨床第一線,診療時,一切為患者考慮,盡量節省醫療費用。去年全年門診量達9300人次,門診中藥使用率達到85%以上。
2009年他被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吉林省第一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和吉林省第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對象,為醫院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王擁軍,男,1965年9月生。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老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
王擁軍提出并證明了“調和氣血”、“恢復脊柱平衡”的預防與治療學思想,為各種非手術療法防治脊柱與骨退行性病變以及圍手術期康復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證明益氣化瘀方降低椎間盤和受壓后神經根組織中炎性因子含量,能夠替代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而沒有明顯副作用;發現椎體骨贅來源于軟骨終板邊緣增生,軟骨細胞信號傳導降低導致凋亡等椎間盤退變新機制。
在王擁軍的帶領下,脊柱病研究所被上海中醫藥大學譽為科研戰線的標桿。該學科近5年已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5年,他共承擔12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是中醫藥界具有較大影響的中青年醫療科研工作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09)、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6)、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8)、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5)、國家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
周祖山,男,196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現任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院院長、黨委書記。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聯盟常務委員、湖北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他主持研發了“痹康寧Ⅱ號片、周氏關節止痛膏、歸耳養血丸、益幼糖漿、益胃散”等新制劑產品,其中“周氏關節止痛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痹康寧Ⅱ號片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兩項課題獲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撰寫了《周承明學術思想初探》、《類風濕關節炎與強直性脊柱炎》等論文20余篇,在風濕病治療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
他先后榮獲“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首屆知名中醫”、“湖北省優秀醫務工作者”、“湖北省首屆優秀院長”等稱號,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貼。
周祖山與院黨委一班人緊密團結,不斷深化改革,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醫院各項工作的蓬勃發展。2000年以來,醫院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業務總收入年均遞增20%左右。醫院先后榮獲了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示范中醫醫院、湖北省知名中醫院等榮譽稱號。
李麗花,女,195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海南省中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分會常務委員、海南省護理學會副理事長、海南省醫院協會護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
她制訂的《海南省中醫院護理人員服務禮儀規范》、《海南省中醫院星級護士評定方案》,調動和激勵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病人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她制訂了《中醫護理特色療法操作規程》,在全院大膽推廣應用中醫護理操作新技術、新項目和特色療法15項以上。
她倡導組成醫院“志愿者服務隊”,深入門診、病房、社區,來到病人床頭、家中提供義務護理服務,深受人民群眾稱贊。她還負責醫院護理的科研、教學及指導全省各市、縣中醫護理工作的任務。她領導的護理團隊2007年獲“全國首屆中醫護理先進集體”和“海南省護士崗位技能競賽綜合成績一等獎”,2008年度中風專科護理組獲“全國中醫特色護理優秀科室”,2009年獲海南省首屆病人安全及醫療質量持續改進工具應用競賽(QCC)活動二等獎。
張會琴,女,1960年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主任醫師,現任河北省保定市中醫院院長、河北省人大代表。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內科糖尿病專委會常務理事、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省中醫藥學會第一屆肝膽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省中醫藥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市醫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研究分會副會長、醫療事故鑒定專家。
多年來,曾在國際、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或學術會上交流論文40余篇。多項科研課題獲省、市級科技獎。她曾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省先進衛生工作者、省“抗非”先進個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先進女職工、省巾幗建功明星、省科普貢獻事業獎、市優秀中醫院院長、市十佳女職工標兵等稱號。
她一直堅持工作在第一線,滿腔熱情,積極為病人服務。事事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換取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她狠抓管理,以文化帶動醫院發展,以真情凝聚力量,為醫院的發展傾注全力。
索朗歐珠,男,藏族,1965年9月出生。西藏尼木縣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藏醫全科副主任醫師,西藏自治區藏藥廠顧問專家。
索朗歐珠先后師從國醫大師、著名藏醫藥學專家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掌握了藏藥水銀灰劑及其他重金屬灰劑的煉制和仁青常覺等藥品的配制技術,在傳統藏醫學外治療法的古籍研究、療法實踐等方面成績顯著。他不斷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成為區內外公認的復合型醫藥人才。他積極“傳、幫、帶”,利用業余時間培訓藏醫學員,使他們成為藏醫骨干。他醫德高尚,醫技高超,對待病人滿腔熱情。他牽掛農牧區患者,近7年來自掏腰包雇車和購買藥品,每月到農牧區巡診,診療人數達21000余人次,免費發放藥品近10萬元,群眾稱贊他是“人民的好門巴(醫生),患者的貼心人”。
他先后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民族醫藥文獻整理課題、重點科研課題、“十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發表《藏醫對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診治》等論文。
20多年來,他愛崗敬業、謙遜好學、孜孜不倦地鉆研藏醫藥知識;他勤勉踏實、向善利眾、救死扶傷、為繼承和發展藏醫藥學、解除群眾病痛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群眾的尊重和愛戴。
何建青,男,漢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青海省西寧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多次獲得西寧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曾獲全國殘聯專門協會先進個人、青海省自強模范和全國自強模范。
19歲時,何建青因事故導致雙眼視網膜脫落,雙目失明。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勵下,他立志成為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于是起早貪黑學習盲文,刻苦鉆研中醫理論和推拿技能。經過四年的學習,他以驚人毅力讀完30多門功課,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推拿知識和技能。1999年他又通過自學完成了中醫骨傷科學的全部課程。
對事業不懈的追求,使他的醫術日益精進,慕名前來就診的省內外和國外患者絡繹不絕。
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在繼承傳統推拿手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追蹤國內外醫學發展動態,歸納和總結臨床經驗,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他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經常放棄休息時間為病人解除痛苦。他自己行動不便,卻經常自費去探訪殘疾人朋友,了解殘疾人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經他多方聯系,先后把20余名盲人送去上學,并減免了部分學費。他協助省殘聯舉辦18期盲人保健按摩培訓班,培訓人數達600多人,就業率達95%。
他一心為病人的奉獻精神感染了周圍的人,不但得到了醫院同事的認可,還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多次榮獲各種榮譽稱號。
曾玲,女,漢族,1956年7月生。四川安岳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主任醫師,現任四川省安岳縣中醫醫院書記。
30多年來,她忠誠于黨的衛生事業,她帶領安岳縣中醫醫院從弱到強,走上科學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四川省中醫行業的一面旗幟。她總以一顆“菩薩”心腸善待每一位患者,無論病人富貴還是貧窮,她都一視同仁,診病、處方用藥一絲不茍,從不馬虎。她心系患者,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凌晨深夜,總是隨叫隨到。她一直視病人為親人,遇到貧困病人,她常常慷慨捐助,甚至動員全院職工一起幫忙。
在科研上她曾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2009年她帶領大家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藥燈盞生脈膠囊干預缺血性中風二級預防的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臨床試驗”的任務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腦病重點專科協作組下達的對“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案臨床驗證任務。
她緊緊圍繞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的建設工作,在擴大醫院規模,突出中醫特色,完善服務功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她的帶領下2000年該院達到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2005年被確定為全省24所精品中醫醫院建設單位之一,2006年醫院榮獲省人民政府“中醫藥發展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被評為“四川省文明單位”,成為全省縣級中醫醫院的標桿。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 01-04 
[醫藥考試]2015年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 12-01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第三期難治 10-20 
[醫藥資訊][組圖]第三期難治病明中醫學術沙 10-19 
[醫藥資訊]符合條件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納入 09-28 
[五絕動態][組圖]五絕指針療法確定為2015百 08-15 
[五絕動態][組圖]定興縣五絕指針按摩服務中 07-29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首屆華企峰 07-27 
[醫藥資訊][組圖]首屆華企峰會2015百項健康 07-27 
[醫藥考試]首批中醫類別實踐技能考試國家基 07-18





